生态保护新篇章PPP引领水环境治理变局重构调整与切入点的对偶考量
PPP模式在水污染防治领域的实践探索:从“水十条”到生态保护新篇章
在PPP模式进入实践年之后,业界对其前景抱有信心,但也存在疑虑。未来还有哪些机会?能不能通过实践解决问题?本刊开设PPP实践系列报道,将通过对PPP具体案例的采访,为这一模式的完善提供借鉴。
本期刊发第一篇报道,关注“水十条”出台后,PPP模式如何应用于水污染防治领域。
《关于推进水污染防治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的实施意见》鼓励了水污染防治领域推进PPP工作。多为长期、复杂且资金需求量大的系统工程,如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投资规模较大,比如鄱阳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一期工程达到125亿元。
单体设施存量已经相当有限,而优势企业正在寻找新的投资机会。去年以来,环保产业可谓是并购与PPP齐飞,均成为新一轮行业调整重构的切入点。特别是在后者方面,它正在成为优势企业新的竞争场。
业内人士分析,随着PPP模式实践的推进,污染治理领域的融资难问题有望得到缓解,而有资本、技术、资源整合能力等优势的环保企业将获得更多机会,在订单获取方面将有明显竞争力。
市场消息不断积累。在经过两个5年的密集建设期后,一般事实是环境保护产业中的BOT项目已经所剩不多。而黑臭河道整治需要巨大的投资,其中每公里整治资金约为2000万元~4500万元,“这需要巨大的投资”,如何制定配套政策措施保障城市黑臭水体资金也是难点之一。
地方政府开始选择与实力雄厚的企业合作,不仅是通过较长时间减轻支付压力,更是希望通过以治理绩效作为付费依据而提升投资效率。此外,以河道、湿地为代表的一些公益或半公益项目,如旅游开发利用,这对于环保企业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有待积累经验和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