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综合治理变局 PPP重构方案为生态文明建设提建议自然景观新篇章
从近期新增的环保PPP项目来看,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投资规模较大,比如鄱阳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一期工程达到125亿元。图为鄱阳湖湖面。资料图片。
编者按
今年,PPP模式进入实践年。实践中,业界对PPP模式的前景抱有信心,但也存在疑虑。
未来还有哪些机会?能不能通过实践解决问题?本刊开设PPP实践系列报道,将通过对PPP具体案例的采访,为这一模式的完善提供借鉴。
本期刊发第一篇报道,关注“水十条”出台后,PPP模式如何应用于水污染防治领域。
◆中国环境报记者 陈湘静
“水十条”落地不久,环境保护部即联手财政部发布《关于推进水污染防治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鼓励水污染防治领域推进 PPP 工作,实施城乡供排水一体、厂网一体和行业“打包”,实现组合开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为水污染防治所需的大量资本投入指明了机制和模式。
一方面,“水十条”提出的水环境综合治理任务,多为长期、复杂且资金需求量大的系统工程;地方政府急需借力;另一方面,现在在市场化程度、盈利模式方面最为成熟的 水务行业,也正在寻找新的投资机会。
从单体项目到综合治理,一步步深入自然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
去年以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家战略重视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不仅要求各级政府加大投入,更是企业转型升级、新动能培育的一个契机。在这场变局中,有能力整合资源、技术与服务能力的人才将会被更多地召唤起来,以解决当前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如黑臭河段、高度违法排放等,这些都是新时代背景下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而 PPP 模式则被认为是其有效途径之一。
为了更好地支持生态文明建设,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加强政策支持:对于那些致力于生态修复与保护工作的小微企业或初创公司,可以考虑给予一定补贴或税收优惠,让他们能够承担起相关责任,并获得相应激励。
建立标准体系:建立统一的标准体系,对于所有参与生态修复与保护工作的企业进行评价和认证,使得公众能够更加信任这些服务,同时也促使企业提高服务质量。
推广示范效应:选取一些典型案例作为示范点,不断提升公众对绿色生活方式认识,同时也可以吸引更多民众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增强公众意识:通过媒体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环保意识,让每个人都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从而形成全社会共同努力维护良好的自然环境氛围。
强化法律法规执行力度:加大对破坏性行为者的处罚力度,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之能够更好地保障国家资源及自然遗产安全。
只有不断探索并创新,在实际操作中寻求最佳路径,我们才能更好地实现上述目标,为这个地球上的我们带来一个更加清洁、健康的地球。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的贡献都是宝贵的,每一次小小行动都会汇聚成改变世界的大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