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治理新篇章PPP引领垃圾乱扔变革十条守则共享绿色未来
PPP模式在水污染防治领域的实践探索:从“水十条”到综合治理机制
随着环保PPP项目的不断推进,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投资规模日益扩大,如鄱阳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一期工程达125亿元。图为鄱阳湖湖面。资料图片。
编者按:
今年,PPP模式迎来实践年。业界对其前景充满信心,但也存在疑虑。本刊开设PPP实践系列报道,将通过对具体案例的深入分析,为这一模式的完善提供借鉴。
本期刊发第一篇报道,关注“水十条”出台后,PPP模式如何应用于水污染防治领域。
◆中国环境报记者 陈湘静
自“水十条”实施以来,环境保护部与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水污染防治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的实施意见》,鼓励地方政府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重大工程,为长期、复杂且资金需求量大的系统工程提供了新的融资途径。
一方面,“水十条”提出的任务多为系统工程,一方面市场化程度成熟的行业正在寻找新机会。优势企业正步入新的竞争场合,从单体设施转向综合治理项目,以提高竞争力。
去年以来,环保行业并购与PPP齐飞,是新一轮调整重构的切入点。尤其是后者,在成为调整重构切入点之余,也成为优势企业新的发展方向。
业内人士分析,对于污染治理领域融资难问题, PPP模式有望缓解,而具有资本、技术、资源整合能力等优势的环保企业将获得更多机会,在订单获取方面表现更强劲。
北京城市排泄集团率先拿下广西那考河综合治理项目;中型企业博天环境集团签署山西和宁夏两个PPP项目,与地方政府在园区循环经济、水资源管理上展开深度合作;北京万邦达环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运用PPPMODEL迅速提升未来营收,其安徽芜湖和内蒙古乌兰察布项目总规模86亿左右,为2014年公司营业收入8倍以上增长。
这样的市场消息不断积累。在经过两个5年的密集建设期后,一般的事实是:环境保护产业中的BOT(建造-操作-移交)已所剩无几,其中污水处理厂基本被瓜分完毕,不久将如此垃圾焚烧厂。此外E20环境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表示,对于BOT项目已经所剩不多,并指出江苏、浙江、珠三角等地预计每个黑臭城市河道长度平均2公里~4公里,每公里整治资金约2000万元~4500万元,这需要巨大的投资,以及制定配套政策措施保障城市黑臭害及资金的问题都需解决。这也是为什么《意见》的出现表明了政策层对于民间资金吸引思路清晰的一种体现,同时给予了企业从单体到组合开发、新竞争场景的大力支持,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地方开始选择与实力雄厚企业合作,不仅减轻支付压力,更希望通过绩效考核逐年支付服务费减轻风险和负债。而这些区域性组合开发战略正在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比如一个污水处理厂加一个河道,还可能加一个湿地公园或其他生态修复工作。但这类大型、高风险、大挑战但又高回报的大型地区性组合开发战略还需时间进行探索,以确保质量改善效果,同时要建立有效绩效服务体系以付费标准作为评价依据,而且还需要大量实际经验积累才能形成规则体系。此外,由于涉及的是半公益或纯公益性的部分,如河道整饰湿地恢复等,那些无法实现经营性的资源补贴方案变得尤为重要,而这种情况下的经营性资产利用仍然是一个开放的话题,它既可以用于补偿一些无法明确收益的公共利益活动,也可以促使旅游业与自然保护相结合,让生态修复带动经济发展,这样即便不能立即盈利,也能培养一种可持续的人文生态观念。这就意味着未来环境产业中最终会包含一些市场化甚至私有化元素来补充那些难以直接盈利但却至关重要的一些公共产品和服务。但对于这个过程还有很多待学习的地方,因为它涉及到的范围非常广泛而且关系到国家政治决策以及各级政府管理水平,因此不仅要靠专业知识,还要靠经验积累以及政策导向共同推动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