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综合治理变局 PPP重构切入点探索世界生态最好国家的自然调和之道
从近期新增的环保PPP项目来看,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投资规模较大,比如鄱阳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一期工程达到125亿元。图为鄱阳湖湖面。资料图片。
编者按:今年,PPP模式进入实践年。实践中,业界对PPP模式的前景抱有信心,但也存在疑虑。
未来还有哪些机会?能不能通过实践解决问题?本刊开设PPP实践系列报道,将通过对PPP具体案例的采访,为这一模式的完善提供借鉴。
本期刊发第一篇报道,关注“水十条”出台后,PPP模式如何应用于水污染防治领域。
◆中国环境报记者 陈湘静
“水十条”落地不久,环境保护部即联手财政部发布《关于推进水污染防治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鼓励水污染防治领域推进PPP工作,实施城乡供排水一体、厂网一体和行业“打包”,实现组合开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为水污染防治所需的大量资本投入指明了机制和模式。
一方面,“水十条”提出的水环境综合治理任务多为长期、复杂且资金需求量大的系统工程;另一方面目前在市场化程度、盈利模式方面最为成熟的水务行业,也正在寻找新的投资机会。
从单体项目到综合治理,一些优势企业步入新的竞争场。在去年以来,不仅是并购活动频繁,而且针对环保产业中的BOT项目已经基本瓜分完毕,而垃圾焚烧厂在未来两三年内也将如此。一位E20环境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表示,这意味着环保产业中的BOT项目已经所剩不多,并强调企业应注重以治理效果为目的开发综合项目,因为这些具有更高的竞争力和更多发展潜力。
随着PPPMODEL在环保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对于那些具备技术、资源整合能力等优势的环保企业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机遇。而一些成功案例,如北京城市排ewater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率先拿下广西那考河综合治理项目,其它中型企业如博天环境集团与地方政府在园区循环经济、water资源管理方面展开深度合作,都展示了这种合作方式带来的实际效益。
然而,在这场改革浪潮中,也存在挑战。比如黑臭河道或湿地公园等非经营性公益性较强的地段如何进行开发利用的问题,以及如何考核及付费的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探索和解决。此外,由于这些公共服务性质强烈但难以形成直接收益的地段无法像传统工业设施那样被完全私有化,因此其运营维护成本主要由政府补贴或者社会捐赠支持,这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点之一。这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以确保这些公共服务能够持续提供给社区居民,同时还要考虑到预算压力的减轻以及可持续性的考量。此外,还有关于绩效评价体系建设及其有效运行机制等问题亟待进一步探讨与创新,以确立科学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并促使相关部门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协作关系,从而有效提升整个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整体效率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