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演讲稿PPP变革水治新篇章
在近期的环保PPP项目中,我们看到了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投资规模的巨大增长。例如,鄱阳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一期工程的投资达到了125亿元。图为鄱阳湖湖面。
编者按:今年,PPP模式进入实践年。通过对PPP具体案例的采访,本刊将为这一模式的完善提供借鉴。
本期刊发第一篇报道,关注“水十条”出台后,PPP模式如何应用于水污染防治领域。
◆中国环境报记者 陈湘静
《关于推进水污染防治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鼓励了水污染防治领域推进PPP工作,为解决系统工程所需的大量资本投入指明了机制和模式。
从单体项目到综合治理,优势企业步入新的竞争场
环境治理领域单体设施存量已经相当有限
企业应注重以治理效果为目的开发综合项目
去年以来,水务行业可谓是并购与PPP齐飞,这些均成为新一轮行业调整重构的切入点。特别是后者,在成为优势企业新的竞争场时,也正在成为地方政府调整策略的一个重要部分。
业内人士分析,由于 PPP 模式实践推进,有望缓解污染治理融资难问题,而有资本、技术、资源整合能力等优势环保企业获得更多机会,在订单获取方面有明显竞争力。
未来还有哪些机会?能不能通过实践解决问题?
E20 环境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表示,对于环保产业中的BOT 项目来说,一方面要寻找新的投资机会,一方面“水十条”提出的如减少黑臭水体、开展综合治理和恢复生态系统等任务,将会吸引社会投资参与,以确保大量资金需求得到满足。
以黑臭河道整改为代表的water environment comprehensive governance是一个复杂而且需要巨额资金支持的大型工程。在江苏、浙江、珠三角等地进行调研后,每公里河道整改成本约在2000万元~4500万元,“这需要巨大的投资”。
根据《意见》,国家发改委 PPP 项目库正在不断更新,其中环保成为了亮点,从近期新增的一些流域综合管理项目来看,其规模虽然不多,但每个都比较大,比如鄱阳湖流域一期工程达到125亿元;吉林伊通河、一带洱海环湖截污也各自达到56亿及35亿左右。这表明了未来可能更偏向区域性、大型化或组合化发展方向。
地方政府不再包揽所有环境保护任务,而是分散支付压力,同时提升投资效率,这也是发展方向。而对于如何考核结果并付费,以及政企双方如何共担风险,是当前探索之中尚未形成清晰指南的事项。不过,不论怎样,无疑是对传统意义上的政企合作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