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十大典型案例 PPP模式助力水环境综合治理自然景观重构
从近期的环保PPP项目来看,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的投资规模非常巨大。例如,鄱阳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一期工程就达到了125亿元。这表明了环境保护领域在未来将会有更多新的投资机会和合作模式。
今年,PPP模式进入了实践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对于PPP模式的前景,有人充满信心,而也有担忧。未来还有哪些机遇?通过实际操作能否解决问题?为了完善这一模式,我们将通过对具体案例的采访,为其提供借鉴。
本期刊发第一篇报道,将关注“水十条”出台后,PPP模式如何应用于水污染防治领域。
中国环境报记者陈湘静表示:“水十条”落地不久之后,环境保护部与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水污染防治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的实施意见》,鼓励地方政府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到水污染防治中来,为此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指明了机制和模式。
从单体项目发展到综合治理,优势企业正在步入一个新的竞争场景。然而,由于当前市场化程度和盈利模式方面最为成熟的水务行业正寻求新的投资机会,这也成为新一轮行业调整重构中的切入点之一。
业内人士分析称,与往日不同的是,现在环保企业获得订单获取方面更具优势,因为他们拥有技术、资源整合能力等优越条件。此外,他们在PPP模型下的融资难问题有望得到缓解,并且能够更好地参与到环保产业中的BOT项目中去,比如污水处理厂基本被瓜分完毕,而垃圾焚烧厂则在未来的两三年内也将如此完成分配。
随着政策层面对于民资吸引思路的明确表态,这给企业开发以治理效果为目的的大型综合项目带来了新的机遇。在过去,一般涉及环境综合治理时的地方政府扮演了一级开发商角色,但现在许多基层地方政府官员已经意识到了这种方式存在的问题,如一次性投资压力大、工程安排时间次序不合理以及投资与治理效果之间缺乏直接联系,因此他们开始选择与实力强劲的企业合作,以减轻支付压力并提升投资效率。
根据相关规定,一些地区已经开始探索河道整治、海绵城市建设等多项组合式工程,其中包括河道截污、生态修复、沿岸景观设计以及信息化监控系统等,这些都属于区域性的 PPP 项目,其总体规划和实施需考虑多个因素同时进行,以确保整个计划具有可持续性和长远效益。
不过,这类大型综合性改造也带来了挑战,如技术并不完全成熟,以及商业运营模型尚待完善。此外,还需要确定如何考核这些改造后的结果,并通过绩效考核逐年支付服务费,以减少风险并保障长期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