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保护是指水环境综合治理PPP成为调整重构切入点
水污染防治领域PPP模式的实践探索:从“水十条”到生态环境保护的新机遇
在过去的一年中,环保PPP项目迅速进入了实践阶段。业界对PPP模式持有乐观态度,但也存在一定的担忧。未来,这一模式将如何运作?能否通过实际应用解决问题?本期刊特设专栏,将深入采访具体案例,为完善这一模式提供参考。
首篇报道聚焦于“水十条”实施后,PPP如何融入水污染防治体系。环境保护部与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水污染防治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的实施意见》,鼓励地方政府利用社会资本参与大规模资金投入,以实现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厂网一体化和行业“打包”。
随着单体项目设施存量的减少,企业正在寻找新的投资机会。在去年的并购与PPP热潮中,一些优势企业步入了新的竞争场景。根据分析,随着PPPMODEL的推广,有资本、技术、资源整合能力等优势的环保企业将获得更多机会,在订单获取方面具有明显竞争力。
例如,北京城市排水集团率先拿下广西那考河综合治理项目;博天环境集团在山西和宁夏签署了两个PPP项目;北京万邦达环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则运用PPP模式迅速提升未来营收。
然而,对于这些复杂而投资巨大的工程,如黑臭河道治理,一定需要巨大的投资。此外,这类项目需要制定配套政策措施来保障资金,同时考核治理效果并付费是一个挑战。
地方政府不再独自承担环境综合治理任务,而是选择与实力雄厚的企业合作,以减轻支付压力,并通过绩效考核逐年支付服务费。此外,区域 PPP 项目成为发展方向,其中包括多个项目组合,如污水处理厂加河道、湿地公园等。
尽管如此,这类综合性大型工程面临技术不成熟、商业模式不清晰以及可持续效果难以保证等挑战。同时,对于公益或半公益性的项目,如河道整治、湿地公园等,由于无法实现经营性收入,其补贴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
总之,从单体设施向综合性工程转变,是环保产业的一个新趋势。而对于如何落实经营性收入补贴公益性较强的项目,以及河道整治后的生态资源开发与经营,还有大量经验待积累。这也是当前市场上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