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自然生态系统的秘密PPP如何揭开水环境治理的新篇章
在“水十条”政策实施后的紧凑建设期,环保领域的PPP模式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PPP实践系列报道第一篇,探索了PPP在水污染防治领域的应用。
《关于推进水污染防治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的实施意见》发布后,环境保护部与财政部联合鼓励地方政府利用社会资本参与水污染防治项目,以城乡供排水一体、厂网一体和行业“打包”的形式吸引投资。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优势企业正步入新的竞争场景。
从单体项目到综合治理,优势企业正在寻找新的投资机会。近年来,可观察到的并购与PPP齐飞现象,在新一轮行业调整重构中成为切入点。随着PPPMODEL实践的推进,污染治理领域融资难问题有望得到缓解,而具有资本、技术、资源整合能力等优势的环保企业将获得更多机会。
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率先拿下广西那考河综合治理项目;博天环境集团在山西和宁夏签署两个PPP项目;北京万邦达环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则运用 PPP模式迅速提升未来营收,其在安徽芜湖和内蒙古乌兰察布的项目总规模合计达到86亿元左右,为2014年公司营业收入的8倍以上。
对于单体设施存量已经相当有限的问题,一些业内人士提出,环保产业中的BOT项目基本被瓜分完毕,其中污水处理厂基本被解决完毕,而垃圾焚烧厂将在未来两三年内也会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对于黑臭河道等复杂而投资巨大的工程,如江苏、浙江、珠三角等地进行调研预测,每条黑臭城市河道长度平均约为2公里~4公里,每公里整治资金约为2000万元~4500万元,这需要巨大的投资,以及配套政策措施保障城市黑臭水体资金也是难点之一。
国家发改委 PPP 项目库正在不断更新,其中环保成为亮点。从近期新增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看虽然数量不多,但投资规模都比较大,如鄱阳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由125亿元开始施工;吉林伊通河综合治理工程及云南大理洱海环湖截污计划分别达到了56亿及35亿。这表明地方政府不再独自承担环境保护任务,而是通过合作分散支付压力,并提升投资效率。
区域 PPP 项目成为发展方向,比如一个污水处理厂加一个河道可能还会加一个湿地公园。“这类组合开发可以统称为区域 PPP 。”但这些挑战也很大,比如技术并不成熟,还没有商业模式清晰。此外,这些修复工作一定要有可见并且可持续效果,没有效果的话,将给双方带来很大风险包括投入成本和行政管理方面。
绩效服务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项目,要有考核,有付费,有奖惩,这涉及一整套非常复杂指标体系建设,其制定一定要有各相关专业人员参与,并需要大量实践积累。而对于经营性收入补贴公益性较强的事项,如河道或湿地整治后的生态资源如何进行开发经营以获取收益,对环保企业来说较为陌生,是需要经验积累的问题。一些地方开始把旅游捆入到 水环境 的修复之中,用经营性资产补充无法明确收益的事项,从而吸引投资者。不过,该操作仍需谨慎,因为虚报回报将导致执行中出现问题给予企业带来风险。此外,对于半公益或纯公益性的事项,如河道或湿地修复后作为生态资源进行开发是否能实现经济效益,还是一个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