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环境检测公司在自然背景下的水环境综合治理PPP模式革新带来变局成为调整重构的切入点
。从近期新增的环保PPP项目看,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投资规模较大,比如鄱阳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一期工程达到125亿元。图为鄱阳湖湖面。
今年,PPP模式进入实践年。实践中,业界对PPP模式的前景抱有信心,但也存在疑虑。未来还有哪些机会?能不能通过实践解决问题?本刊开设PPP实践系列报道,将通过对PPP具体案例的采访,为这一模式的完善提供借鉴。
本期刊发第一篇报道,关注“水十条”出台后,PPP模式如何应用于水污染防治领域。
中国环境报记者陈湘静
“水十条”落地不久,环境保护部即联手财政部发布《关于推进水污染防治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鼓励水污染防治领域推进PPP工作,实施城乡供排水一体、厂网一体和行业“打包”,实现组合开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为水污染防治所需的大量资本投入指明了机制和模式。
一方面,“水十条”提出的水环境综合治理任务,多为长期、复杂且资金需求量大的系统工程;另一方面,现在在市场化程度、盈利模式方面最为成熟的 水务行业,也正在寻找新的投资机会。
从单体项目到综合治理,一步入新的竞争场
环境保护产业中的BOT项目已经所剩不多。
污染源调控、截污、污处理厂建设等都是需要巨大投资的问题。
政府与企业合作,不仅是为了减轻支付压力,更是希望提升投资效率。
绩效考核逐年支付服务费,有助于降低风险和负债。
PPP项目库更新频繁,以环保为亮点,是发展方向。
地方政府开始选择与实力雄厚企业合作,从而分散支付压力并提升投资效率。
在河道整治中加入湿地公园,可以形成生态系统,有助于提高整体效果。但对于这些公益性较强但无法直接获得收益的事项,如河道或湿地修复后作为生态资源进行开发经营获取收益,对环保企业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这涉及建立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及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商业运作经验积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