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环境检测人员手中握有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钥匙PPP模式成为变局中的调整与重构之门
在PPP模式下,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正迎来新机遇。据悉,鄱阳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一期工程投资达125亿元,为此,上海环境检测人员的角色变得尤为重要。他们不仅负责监督项目进展,还需确保治理效果符合国家标准。
未来,对于环保企业来说,有望通过实践解决问题,并获得更多机会。但业界对PPP模式的前景仍有疑虑。此时,本刊启动了PPP实践系列报道,以供参考。
首篇报道探讨了“水十条”实施后,PPP模式如何应用于水污染防治领域。在《关于推进水污染防治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的实施意见》中提到的城乡供排水一体、厂网一体和行业“打包”,为实现组合开发提供了指引,同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从单体项目到综合治理,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企业应注重以治理效果为目的开发综合项目,而不是单纯追求规模。去年以来,环保行业并购与PPP齐飞,这些都是新一轮调整重构的切入点。
随着PPP模式的推广,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都有机会参与其中。在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率先拿下广西那考河综合治理项目之后,一些中型企业如博天环境集团也开始签署多个PPP项目,与地方政府合作在园区循环经济、水资源管理方面展开深度合作。而北京万邦达环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则运用PPPM模型迅速提升未来营收,其在安徽芜湖和内蒙古乌兰察布的项目总规模达到86亿元左右,为2014年的营业收入增加了8倍以上。
然而,不断积累的事实显示,在经过两个5年的密集建设期后,环境保护产业中的BOT项目已经所剩不多。因此,一方面需要寻找新的投资机会,一方面要解决黑臭 水体等复杂而投资巨大的工程,如河道整治、截污、生态修复等任务,以及如何制定配套政策措施保障城市黑臭 水体资金的问题。
为了提升投资效率,将区域 PPP 项目作为发展方向显得尤为必要。这意味着将涉及多个相关设施或服务的长期合同分解成若干短期合同,更易于监管并提高效率。此外,这类区域性 PPP 也是未来市场趋势之一,如山东东营正在探索污水处理厂加河道、湿地公园打包模式。
尽管如此,这类大型综合性 PPP 仍面临许多挑战,比如技术不成熟、商业模式模糊以及可持续性评价难题。但这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政企双方共同努力解决问题的一部分。不论是在绩效考核付费上还是在经营非经营性的公益半公益项上,都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以确保这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能够顺利进行,同时带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向前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