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变身金银环保关注滩探讨旅游业未来新趋势
我要分享一个令人惊叹的故事,发生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的一个名为万亩盐碱生物科技产业园的地方。这个地方原本被认为是荒芜的盐碱地,但经过创新思路的转变,现在这里已经变成了“金银滩”。远眺这片荒原,你会看到一片片白色的盐碱地,那里有800多座养殖大棚,就像是一个淡蓝色的海洋。在这些大棚中,不是种植瓜果,而是培育螺旋藻,这里的环境条件极适合养殖南美白对虾。
当地人深知,只有因地制宜、主动作为,才能将盐碱地从废弃物转变为宝贵资源。他们立足于实际情况,引进了渔业养殖和藻类加工企业,并建立了2500亩的大型养殖基地。现在,这个产业园每年能生产500吨螺旋藻和20吨藻蓝蛋白,这些产品不仅在国内畅销,也出口到国外。这一切都证明了,只有通过转变思路,可以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良性发展,并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当地还在探索一种循环经济模式,将螺旋藻从大棚中移到玻璃管道上长。这套玻璃管道长达8000米,每一部分都可以充分利用光照提高生长效率,同时也方便处理废弃卤咸水。此外,还计划建设一个名为“光藻鱼碳中和一体化”的示范项目,将光伏发电设备顶部、玻璃管道及鱼虾设施中间、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底部统一布置,以实现循环式养殖。
这种因地制宜的策略,就是一切从现实出发,从当前资源寻找解决方案。这不仅减少了成本,还使得曾经看似限制发展的自然条件成为独特优势。而《人民媒体通稿》报道称,“百无一用”的事物,如今竟然创造出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这样的结合启示我们,要深入挖掘当地资源,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因地制宜不仅意味着发掘比较优势,更需要注重科技创新以赋能产业增长,以及培育持久竞争力。在过去,一些企业主要生产螺旋藻压片或粉末,但品类单一且技术含量较低,因此面临激烈市场竞争。不过,有些企业引进了新的提取技术,使得产品附加值得提升并扩展到了包括 藻蓝蛋白试剂等多样化产品,从而打开了一扇窗,让整个行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