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变身金银环保关注滩评第一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
我要分享一个令人惊叹的故事,发生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的一个名为万亩盐碱生物科技产业园的地方。这个地方原本被认为是不适合种植庄稼的地方,但实际上,它却成为了养殖南美白对虾的理想场所。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一片片由近800座大棚组成的“淡蓝色的海洋”,其中不仅有螺旋藻,还有养殖这些藻类的大棚。
这段土地看似无用,却被当地人转变成了“金银滩”。盐池县因为降水量少而蒸发量高,所以这里非常干燥,有很多湖泊。但是,这个地方不能种庄稼,因为它含有太多的盐和碱。然而,通过引进相关企业和技术,当地人才将其转变成了养殖基地2500亩,年产螺旋藻500吨、藻蓝蛋白20吨,并且产品出口国内外。这就是因地制宜发展的一例,它证明了只要我们能够改变思路并积极行动,就能优化产业结构并实现良性发展。
走循环经济之路对于做大做强产业至关重要。目前,这里正在探索一种方法,将螺旋藻从大棚中移到玻璃管道中。这套长达8000米的盘绕式玻璃管道能够让藻类接受更多光照,从而提高生长效率,同时也方便处理废弃卤咸水。此外,这里还计划建设一个名为“光 藻鱼碳中和一体化”的示范项目,该项目将利用太阳能发电来供电,并在其下方建立鱼虾养殖设施及废弃水处理系统,以实现循环养殖。
因地制宜意味着一切都要基于现实情况出发,从现有的资源中寻找出路,以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案。在这个地区,有28万亩盐碱地,其中pH值很高,可以用于培育需要高碱性环境下的螺旋藻。而日照充足也是该地区的一个优势,因为它保证了藻类生长所需的热量。此外,由于租金较低,大型场地运维成本也相应降低。
人们曾经认为这种荒凉的地带是没有价值的,但现在它却成为了一种独特资源。《人民媒体通稿》报道说:“曾经百无一用的盐碱地、苦咸水,竟然也能创造出如此巨大的经济效益。”这不仅激励了当地居民,也给其他地方提供了启示:深入挖掘本土资源,加强技术创新,以及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都能帮助我们把劣质资源转变为优质产品,从而实现双赢——既促进经济增长,又保护环境。
(责任编辑:杨曦、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