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转型为金银旅游区关注滩的环保趋势现场观察
我曾经见证了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的一段神奇变革,那里的万亩盐碱生物科技产业园证明了盐碱地不仅能养鱼虾,而且可以成为“金银滩”。在这片被白色盐碱覆盖的荒原上,近800座养殖大棚汇聚成了一片淡蓝色的海洋。推开帘幕,我发现这些大棚里并不种植瓜果,而是生长着螺旋藻。在这里,南美白对虾得到了良好的栖息环境。
通过一系列创新的思路和措施,这片曾被视为无用之地转变成了一个繁荣的经济区域。盐池县由于其极端干燥的气候条件,每年只有约200毫米降水量,但蒸发量高达1500毫米,使得这个地方充满了众多的盐湖。但是,这样的自然条件限制了农业生产,因此当地居民寻找了一条全新的发展路径:利用渔业养殖和藻类加工企业来改造这个地区。
现在,产业园已经实现了每年产出500吨螺旋藻和20吨藻蓝蛋白,并且产品出口国内外,为证明这种转型战略的正确性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践案例。这也体现了一种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的发展理念,只有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并主动适应变化,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未来,该产业园正在探索将螺旋藻从传统的大棚中迁移到更加高效环保的玻璃管道中。这样的创新设施不仅提高了生长效率,还简化了废弃卤咸水处理流程,以此为基础,将会建设一个集光伏发电、玻璃管道与鱼虾养殖于一体的示范项目,这将进一步减少资源消耗,同时确保整个循环系统自给自足。
这种因地制宜发展,不仅关注实际情况,也从现有的资源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手段。在宁夏,有近28万亩盐碱土地,其中pH值普遍偏向高 碱性。而螺旋藻需要这样的高碱性环境来存活,当地利用这一点,大大降低成本并增加效率。此外,由于日照时间长久,可以保证所需热量供给,从而促进藻类生长;同时,因为租金较低,大幅度节省场地运维成本。
通过采访,我发现许多人对这一变化感到惊讶:“曾经看似没有价值的地方,现在竟然能够产生如此巨大的经济收益。”沙漠与水藻结合带来了深刻启示:深挖本土优势,加快技术进步,并坚持走绿色循环经济道路,就能把劣势转化为优势,从而达到双赢,即既保持经济增长又保护自然环境。面向更广阔未知领域,更具潜力空间,我们应该继续以地域特点为依托,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为国家贡献更多宝贵财富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