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一体化设备的守护者除菌过滤器的故事
在20世纪60年代,膜过滤技术的兴起使得0.45微米级别的膜被认为是“除菌级”的过滤器,这类薄膜过滤器曾广泛应用于生物制品和液体药品的净化。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家们发现了细菌能够穿透这些孔径的大型分子,因此必须采用更为严格的标准来确保产品无菌。
美国FDA的一位研究人员Bowman博士在60年代末期就指出了这一问题,当时他发现一种微小细菌,即缺陷短波单胞菌(Brevundimonas diminuta),能够通过0.45微米筛网。这场挑战促使制造商开始生产具有更高致密性的过滤材料,如0.2或0.22微米孔径的筛网,以防止这类细菌穿越。
最近,一种名为Leptospira licerasiae的小型细菌甚至被发现可以通过0.1微米孔径,这表明未来的产品可能需要更加严格的地质要求,或是在工艺中加入额外的手段,如巴氏消毒或紫外线消毒,以监控和控制这些微小生物。
那么,为何将其定义为0.22μm呢?这个值并不仅仅是一个物理尺寸,而是基于一系列复杂公式计算得到,其中包括毛细管直径、形状校正因子、液体表面张力以及克服该张力的压力等因素。功能性定义意味着一个除菌过滤器不仅要具备足够紧密的孔隙以阻挡大部分物质,还必须能经受住对挑战水平极高(至少10^7cfu/cm²)的生物学考验,并且能够稳定地产生无菌流出液。
使用过滤法去除液体中的生物污染物最大的好处在于它既能实现除菌,又能维持其他化学和物理特性不变。这种技术最早可追溯到巴斯德时代,但直至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开始商业化生产。此后,它经历了从瓷质滤柱到石棉-纤维夹层,再到现代薄膜技术三个发展阶段,每一步都提高了净化效率并扩展了应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