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与清洁空气的共舞京城召开高端论坛环保图画展现笑意盈盈
碳中和与清洁空气的共舞:京城高端论坛探索协同路径
在能源基金会的支持下,由中国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主办的“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高端论坛”于3月30日在京举行。这次论坛旨在寻求空气质量改善与温室气体减排之间的协同路径,推动环境质量改善、应对气候变化以及保护公众健康。目标是助力实现美丽中国、健康中国。
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郝吉明提出三点创新思路:一是思路创新,大气治理不仅仅是环境改善,更重要的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发展和转型;二是管理模式创新,即标准创新,空气质量标准取得了35微克的突破,未来还要瞄准世界级的空气质量,并实施更深度治理;三是协同路径创新,无论是“双碳”战略还是美丽中国建设,都要做好时间、空间、行业等方面的协同,以实现稳步推进和小步快跑。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指出,能源发展不同情景对环境质量有显著影响,也推动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他强调,要提高治理水平,把短期逆周期和长期转型跨周期有机衔接起来,还需引进市场机制、社会资金,加速产业减污降碳工艺技术迭代与普及。
生态环境部大気環境司司長劉炳江以“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與減污降碳”為題作主旨報告,他回顧了近年來藍天保衛戰成效。他強調相比2003-2012年的煤炭消費增長129%以及經濟發展伴隨污染加劇模式,2013-2022年則是在大氣治理黃金十年,用於控制煤炭消費近乎零增長之約束促進了結構轉型,並支撐了經濟綠色可持續發展及PM2.5浓度下降至20+。他還提到,在京津冀区域層面通過增加區域燃氣管網與特高壓電網熱力管網鐵路專用線等清潔能基建建設,以及鋼鐵焦化玻璃等耗煤行業規模布局優化柴油貨運公轉鐵或改用電動(氫能)重卡等措施實現了京津冀周邊區域空氣質量全面改善並帶來顯著減污降碳效益。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張遠航以大氣自淨能力為主線從大氣自淨能力與痕量氣體演變、大氣氧化過程與主導關鍵機制、大氣二次污染協同作用等方面分享對於大氣氧化性在短壽命氣候強迫因子SLCF間內在關聯及其應對策略認識表明需要關注多污染物多介質跨圈層間相互作用并推進相關問題非線性協同應對。
中國科學院大 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自發就公里級大 氣環境預報溯源系統及碳反演應用的主旨報告,他首先介紹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其突破了一個完整調優綠色節能国产芯片体系,可以很好地把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二氧化硅酸鹽及細颗粒物历史变化表征出来。之后重点介绍从全球区域到街区公里级空気質量模式的一體化預報与溯源系统,对细颗粒物臭氧、二氧化硫、一氧 化氮、二噁英、三氯乙烯六个主要污染物进行预报,并融入环评容载量核算功能,从而实现针对公里级数据实时融合对于环境容载量快速解析。
生态环境部環境規劃院大 氣環境規劃研究所所長雷宇就《中國碳中和與清潔 空 氣協同 路 徑(2022)》报告作具体介绍,他全面回顾2021年减排政策落实情况。他表示,大気领域减排效果最为显著,与过去十年的成果形成鲜明对比,但仍需进一步提升减排效果。此外,他强调将来需要更加精准识别高效节能技术,从而推动协同治理,为实现增效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