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环保的画垃圾分类强制生态未来清晰一目了然
在厦门的成功之下,南京是否也将踏上垃圾分类强制的道路?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住建部今年三月联合发布了《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明确指出2020年底前,包括南京在内的所有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都必须在城区范围内实现生活垃圾的强制分类。目前南京的情况显示农村地区的试点进展顺利,但城区则更加复杂,有些小区和机关事业单位虽然设施齐全,但实际落实情况不佳。为了提高市民对垃圾分类知识的认知度,最近南京市已经开始在公共区域为每种类型增设新的垃圾桶,并通过标识性标记来指导市民进行正确分拣。
国家层面的政策已经明确了实施时间节点,而当前阶段最重要的是培养居民对垃圾分类习惯,以及加大宣传力度。在积分奖励机制方面,也有很多地方采纳这一做法,但是仅凭这项措施并不足以解决问题。厦门近期全面推行了垃圾强制分类,其之前试点经验表明,用积分兑换物品作为激励手段并未取得预期效果——主要是因为年轻人缺乏参与感,大多数参与者是老年人。此外,即便是在广泛宣传和教育之后,一些居民仍然无法准确辨别哪些可以回收、哪些不可回收。这背后的原因很简单:没有动力学习,因为即使不去学习,也不会有什么后果。
推广垃圾分类就像教学一样,只有考试或计入成绩,这样才会让学生重视。而如果没有这些考核机制,就会有人忽略这门课,不管教师如何强调其重要性。因此,对于有效地开展 垃 圸 分 类 活 动 来 说,“非‘强 制’不行”。当然,“强 制”并不意味着一开始就要处罚,而是一种长远的手段。在谷里街道周村社区进行农村地区试点时,工作人员通过挨家挨户上门宣讲,让每位村民都了解到正确分拣方法;而厦门岛上的督导员累计对居民及商户进行近万次现场指导,以帮助市民形成自觉意识。
对于未能按照规定进行分类行为的一方应予以处罚,但更应该是在知识普及程度较高、习惯初步建立后再施加维护机制。“强 制”不能仅限于市民,还需要政府部门负起相应责任。人们经常抱怨投放完美排序但最后被一起清理的问题,这也是部分人对何必要进行细致分拣持怀疑态度的一个原因。而一个高效运作的循环系统中,每个环节都需贡献力量:市民负责投放减量化,使得末端处理更加容易;末端处理结果反过来又促进更多人的积极参与——我们需要打破彼此等待与消极互动状态,将个人和单位责任落实至位,从而推动整个系统正常运行。这一切非“强 制”所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