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重生为金银环保滩生态旅游导游带你探秘自然的奇迹现场评论
我要分享一个令人惊叹的故事,发生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的一个名为万亩盐碱生物科技产业园的地方。这个地方原本被视作荒芜的盐碱地,但现在却变成了一个充满生机的地方。这里有近800座养殖大棚,看上去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淡蓝色海洋。人们打开这些大棚的帘幕,只见里面不是瓜果,而是螺旋藻。在这里,盐碱地竟然能养活南美白对虾。
“转变思路,让天地宽广”,正是这种创新思维使得盐池县的盐碱地变得金银滩一般。这片土地年降水量仅200毫米,却有1500毫米高的蒸发量,这种极端干燥的地理条件使得这里形成了众多的盐湖。不过,原先认为这块地区不适合种植庄稼,因为其土壤和水质都是太咸了。但当地政府并没有放弃,而是选择引进渔业养殖和藻类加工企业,并建立了2500亩的大规模养殖基地。如今,这个产业园每年生产螺旋藻500吨、藻蓝蛋白20吨,其产品远销国内外,为证明了一种因地制宜、主动作为才能实现良性发展的事实。
走循环经济之路,是确保产业持续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手段之一。在此基础上,该园区正在探索将螺旋藻从大棚中转移到更为先进的玻璃管道中。这一技术革新带来了两重好处:一方面提高了藻类生长效率;另一方面也便于处理废弃卤咸水,使整个过程更加绿色环保。此外,他们还计划建设一个名为“光藻鱼碳中和一体化”的示范项目,将光伏发电设施顶部,与玻璃管道及鱼虾养殖设施相结合,还包括排水及污水处理系统,从而实现循环利用。
通过这样的因地制宜策略,我们可以看到,即使面对看似无用的资源,也可能找到转化成优势的一条道路。《人民媒体通稿》报道称,在采访时,有人感慨:“曾经百无一用的盐碱地、苦咸水,现在竟然创造出如此巨大的经济效益。”这则新闻启示我们,要深挖本土资源,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就能将劣势转化为优势,从而实现双赢——既经济又环保。
(作者为本报宁夏分社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