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变身金银环保关注滩中国自然景点3D虚拟旅游体验
我要分享一个让更多人看到的故事,发生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的万亩盐碱生物科技产业园。这是一个关于如何将盐碱地转变为“金银滩”的奇迹。眺望毛乌素沙漠南缘,你会发现荒原上泛着白色,近800座养殖大棚汇成“淡蓝色的海洋”。当你推开帘幕,大棚里不是瓜果,而是螺旋藻。在这里,盐碱地不仅能养活螺旋藻,还能养活南美白对虾。
这个地方曾经被认为不能种庄稼,因为其年降水量约20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1500毫米,使得这里充满了干燥的自然条件和众多的盐湖。但当地居民并没有放弃,他们立足实际,引进渔业养殖、藻类加工企业,将盐碱地和水转变成了“金银滩”。如今,这个产业园已经实现年产螺旋藻500吨、藻蓝蛋白20吨,并且产品畅销国内外。
事实证明,只有善于转变思路、主动作为,我们才能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良性发展。为了更好地利用资源,本地区正在探索把螺旋藻从大棚中转移到玻璃管道中。这些长达8000米的盘绕式玻璃管道可以使藻类充分接受光照,从而提高生长效率,并方便废弃卤咸水的统一处理。
未来,这个园区还计划规划建设一个名为“光 藻鱼 碳中和一体化”示范项目。这项项目将利用光伏组件发电,在中部安装养殖玻璃管道及鱼虾养殖设施,而底部则安装排水及污水处理设施。通过优化养殖设施空间布局,我们可以实现循环養殖的一体化。
因地制宜,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现有资源找出路,探寻发展最优解。本地区拥有近28万亩盐碱地,它们提供了高碱性卤水用于培育螺旋藻,同时日照时间长也保证了藻类生长所需热量。此外,由于租金便宜,这些场地运维成本也相对较低。
《人民媒体通稿》(2022年09月27日05版)提到:“曾经百无一用的盐碱地、苦咸水,现在竟然创造出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这段文字深刻展现了通过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方向,可以将劣质资源转变为优势,从而实现双赢——既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也能够保护环境。
(作者:本报宁夏分社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