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处理过滤器滤芯的守护者除菌过滤器的定义
在20世纪60年代,膜过滤技术首次问世,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制品和药品的生产中,以0.45微米为界限的膜被视作“除菌级”过滤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家们发现原来认为无害的细菌,如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竟然能够穿透这些膜。这一现象引发了对滤膜孔径要求进一步提升的一系列讨论,最终0.22微米成为新的标准。
此后,一种名为缺陷短波单胞菌(Brevundimonas diminuta)的微小细菌被确定作为检验除菌级过滤器效能的标准。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即使是0.1微米孔径也无法阻挡某些细菌,如Leptospira licerasiae,这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当前的过滤标准,并考虑采取额外措施以确保产品质量。
所谓“除菌级”的定义并不仅仅依赖于物理尺寸,而是基于ASTM F838-15标准中规定的大于或等于10^7cfu/cm2挑战水平下的缺陷短波单胞菌挑战测试。如果一个过滤器能够通过这样的考验并稳定产生无菌液体,那么它就被认为具有有效的除菌功能。
采用过滤技术进行除虫不仅可以保证产品纯净,还能保持其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的稳定性。这项技术自巴斯德时代起便有雏形,但直到二战后才得到了商业化发展,从最初的手工瓷质滤柱到石棉纺织物夹层,再至今最先进的薄膜技术,每一步都标志着这一领域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