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水环境综合治理为变局之举PPP模式成为重构的双刃剑
当前生态环境面临的挑战,PPP模式在水污染防治领域的应用为变局之举。实践中,业界对PPP模式的前景抱有信心,但也存在疑虑。本期刊发第一篇报道,关注“水十条”出台后,PPP模式如何应用于水污染防治领域。
《关于推进水污染防治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鼓励水污染防治领域推进PPP工作,为解决资金需求量大的系统工程提供了机制和模式。从单体项目到综合治理,优势企业步入新的竞争场。环保产业中的BOT项目已经所剩不多,一方面企业要寻找新的投资机会,一方面“水十条”提出的任务需要地方政府吸引社会投资参与解决。
以河道整治为例,每公里整治资金约为2000万元~4500万元,“这需要巨大的投资”,如何制定配套政策措施保障城市黑臭水体的资金也是难点之一。国家发改委的PPP项目库正在不断更新,环保成为其中亮点。
一些地方政府开始选择与实力雄厚的企业合作,不仅是通过较长的项目期减轻支付压力,更是希望通过以治理绩效作为付费依据,而提升投资效率。在北京市资略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徐向东看来,加强区域性、系统性的环境综合管理,将会是未来发展方向。
然而,这类项目体量大、挑战也很大,比如黑臭水体治理,一方面技术并不成熟,商业模式也还不甚清晰;另一方面,这些治理项目一定要有可见并且可持续的效果。“以前政企合作往往是单个工程,即使质量不高、运行不好也没有那么明显。但现在综合治理最终产出的就是质量改善。”
对于公益性较强但无法实现经营收入的事项,如河道或湿地整治后作为生态资源进行开发和经营,以及获取收益,对环保企业来说较为陌生,也是一段学习曲线。不过,《意见》鼓励用经营性资源补贴公益性较强的公益半公益项目,从而吸引投资者。此外,还有一种打包方式,即提供一些可经营性的资源来补充那些无法明确收益的事项,以促进整个环境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