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的逆转之谜PPP如何成为变局的关键解码器
在“水十条”政策出台后,环保部与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水污染防治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的实施意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到水污染防治中来。这个举措不仅为解决长期、复杂且资金需求量大的系统工程提供了新的路径,也为环保企业提供了新的投资机会。
近年来,随着PPP模式的实践,环保行业中的BOT项目逐渐减少,而污水处理厂和垃圾焚烧厂则将在未来两三年内被瓜分完毕。这使得企业必须寻找新的投资机会,同时也要求地方政府采取措施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解决这些问题。
据统计,黑臭河道整治每公里需要2000万元至4500万元,其中包括污染源治理、截污、建设或升级污水处理厂以及清淤等多项工作。这样的巨额投资需要政策层面明确支持,这也是《意见》提出的重要内容之一。
不过,这类区域性综合治理项目并非易事。技术并不成熟,商业模式也不够清晰,而且这些建设项目必须有可见并且可持续的效果。如果没有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对于双方都可能造成很大风险,不仅是经济上的,还可能涉及行政责任等方面的问题。
因此,在经营项目收入补贴公益性较强的项目时,如河道或湿地整治后的生态资源开发与经营获取收益,对环保企业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经验积累还需时间。而对于如何通过旅游资源作为补充公益性的产品进行开发,以提高整体盈利能力,这对环保企业而言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此外,对于保障地方政府不以圈钱的心态吸引企业,而是真正实现效益共享,这也是一项挑战性的任务。
总之,无论从单体设施存量有限还是市场化程度和盈利模式上看,都显示出环境保护产业正处于一个调整重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PPP模式正在成为调整重构切入点,为环保产业带来了新变化,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多挑战和疑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