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综合治理变局PPP模式助力重构自然生态保护案例
从近期新增的环保PPP项目来看,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投资规模较大,如鄱阳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一期工程达到125亿元。图为鄱阳湖湖面。资料图片。
编者按:今年,PPP模式进入实践年。实践中,业界对PPP模式的前景抱有信心,但也存在疑虑。未来还有哪些机会?能不能通过实践解决问题?本刊开设PPP实践系列报道,将通过对PPP具体案例的采访,为这一模式的完善提供借鉴。
本期刊发第一篇报道,关注“水十条”出台后,PPP模式如何应用于水污染防治领域。
中国环境报记者 陈湘静
“水十条”落地不久,环境保护部即联手财政部发布《关于推进水污染防治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鼓励水污染防治领域推进PPP工作,实施城乡供排水一体、厂网一体和行业“打包”,实现组合开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为水污染防治所需的大量资本投入指明了机制和模式。
一方面,“水十条”提出的水环境综合治理任务,多为长期、复杂且资金需求量大的系统工程;另一方面,现在市场化程度、盈利模式方面最为成熟的water industry,也正在寻找新的投资机会。
从单体项目到综合治理,一步步走向新竞争场
企业应注重以治理效果为目的开发综合项目
去年以来,可谓是并购与 PPP齐飞,都成为新一轮行业调整重构切入点。而后者,在成为优势企业新的竞争场。这在于 PPP 模式实践推进,对于缓解融资难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而有资本、技术、资源整合能力等优势环保企业将获得更多机会,在订单获取方面将有明显竞争力。
比如北京城市排ewater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率先拿下广西那考河综合治理项目,以10亿投资较小,但业界更关注其在流域修复探索;中型企业也不甘示弱,比如博天环境集团在山西和宁夏签署了两个PPPEP项目,与地方政府在园区循环经济及 水资源管理展开深度合作;北京万邦达环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则运用PPPEP迅速提升未来营收,其在安徽芜湖及内蒙古乌兰察布的项目总规模合计达到86亿左右,为2014年的营业收入增幅超过8倍以上这样的市场消息不断积累。在经过两次五年的密集建设期后,一个简单的事实是,即使再强调绿色转型,更高效利用自然资源,只要依赖单项或小批次改造,不足以支撑整个生态系统恢复而言,那么市场上的这种变化还会继续发生。在经过两个5年的密集建设期后一个简单的事实是,即使再强调绿色转型,更高效利用自然资源,只要依赖单项或小批次改造,不足以支撑整个生态系统恢复而言,那么市场上的这种变化还会继续发生。
虽然已经有一些成功案例,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挑战,比如黑臭河道全面整顿需要巨额资金,这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压力,而且黑臭河道处理后的生态价值可能并不直接转化为经济收益,因此需要政策层面的支持。此外,由于目前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型,所以如何评估清洁河道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
然而,有人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况可能会改变,因为只要能够证明清洁河道带来的正面影响,比如提高周边房地产价值或者增加旅游吸引力,那么就可以逐渐形成一种可持续的地产业链,从而促进更多资金进入这类公益性质但又具备潜力的基础设施建设中来。但这个过程还需要时间,并且需要更多实际操作经验作为指导。
总之,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商业上,对于解决当前我们面临的问题都有很大的挑战,但同时也有很多可能性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