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综合治理变局PPP重构机制以自然破坏为切入点
从近期的环保PPP项目来看,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的投资规模非常巨大。例如,鄱阳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一期工程就达到了125亿元。这表明了政府对于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视,也为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会。
然而,这些项目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首先,单体设施建设的存量已经相当有限,企业需要寻找新的投资方向。其次,污染治理领域融资难的问题仍然存在,但PPP模式有望解决这一问题,对于具有资金、技术和资源整合能力的环保企业来说,将会有更多竞争力。
实际上,我们已经看到一些优势企业在这方面取得了成功。比如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有限公司在广西那考河综合治理项目中拿下10亿元的大型合同;博天环境集团则在山西和宁夏签署了两个PPP项目,与地方政府合作在园区循环经济和水资源管理方面展开深度合作;北京万邦达环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则通过PPP模式迅速提升未来营收,其在安徽芜湖和内蒙古乌兰察布的项目总规模达到86亿元左右,为2014年公司营业收入的8倍以上。
这些案例显示出PPP模式对于推动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如何考核治理效果并付费是当前面临的一个挑战。地方政府不再包揽所有,而是分散支付压力,以绩效为依据逐年支付服务费,这样可以减轻政府风险和负债。
区域PPP项目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意味着多个或几个相关但独立运行的小型工程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较大的、更具复杂性质的大型工程,比如一个污水处理厂加一个河道,再加上湿地公园等。这类组合式工程不仅能提高投资效率,而且能够实现更好的生态恢复效果。但同时,由于这些治理任务涉及到技术上的新颖性、商业模式上的模糊性以及可持续性的要求,因此它们对参与者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如果没有有效的地评估体系,它们可能会导致双方(包括政府和社会资本)承担较大的风险。此外,还需要探索如何经营那些无法直接产生收益但对公共利益至关重要的地带,如河道整治后的湿地公园等,以及如何将旅游活动与水环境保护相结合以增加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