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的逆转PPP如何成为生态重构的钥匙
在“水十条”出台后,环保部门与财政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水污染防治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的实施意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到水污染防治中来,为这项任务提供大量资金。随着PPP模式的实践,这些项目不仅投资规模巨大,而且涉及到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也使得它们成为了地方政府急需借力的对象。
从单体项目到综合治理,优势企业步入新的竞争场景。在去年的并购与PPP齐飞之后,这些行业调整重构的切入点已经明确。尤其是后者,它正在成为优势企业新的竞争场。业内人士分析,随着PPP模式实践的推进,污染治理领域的融资难问题有望得到缓解,而有资本、技术、资源整合能力等优势的环保企业将获得更多机会,在订单获取方面将有明显竞争力。
未来还有哪些机会?能不能通过实践解决问题?我们将通过对PPP具体案例的采访,为这一模式的完善提供借鉴。这次,我们关注的是“水十条”落地后的情况,以及这些措施如何应用于水污染防治领域。
《意见》的随即出台表明了政策层明确吸引民资思路,这给了企业从单体项目建设运营到以治理效果为目的开发综合项目的大好机遇。后者无论从体量还是竞争层级都有了质的提升。然而,对于如何考核治理效果并付费的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开始选择与实力雄厚的企业合作,不仅是通过较长时间减轻支付压力,更是希望通过以治理绩效作为付费依据而提升投资效率。
区域PPP项目正成为发展方向,以河道、湿地整治为代表的一系列公益或半公益项目,如河道整治、截污、生态恢复等,将会被纳入这种打包模式。这意味着一方面需要技术不成熟但商业模式清晰的地方创新,一方面需要可见且可持续效果的地方决策。此外,还存在经营性收入补贴公益性较强事项的问题,即河道或湿地整治后作为生态资源进行开发和经营获取收益的问题,对环保企业来说仍然是一个相对陌生的领域,有待积累经验。
总之,“水十条”的实施对于环境保护带来了变局,而 PPP 成为了调整重构切入点。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是单体设施还是流域综合管理,大型投资规模都将继续增长,并且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一个更高效,更专业化的地球管理时代。而这个时代,也正是在 PPP 的支持下逐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