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变局PPP重构个人环保举措对偶治水治污与绿生活共融
环境保护PPP模式探索:从“水十条”到流域治理的新机遇
在中国,环境保护领域的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正逐步展开,其潜力和挑战都值得关注。近期,环保部与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水污染防治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的实施意见》,鼓励地方政府利用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水污染防治项目。这一举措不仅为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也为企业带来了新的投资机会。
鄱阳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一期工程的启动,标志着PPP模式在水务行业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这个项目投资规模达到125亿元,是目前已知最大的一个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通过实践来解决问题,并为这一模式的完善提供借鉴成为了业界关注的焦点。
未来,对于环保产业中BOT(建、营、运、一体化)项目来说,其存量已经相当有限。随着市场化程度和盈利模式不断成熟,环保企业正在寻找新的发展路径。此时,“水十条”的提出的任务,如减少黑臭水体、开展综合治理等,为地方政府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去吸引社会投资参与解决。
对于环保企业而言,从单体设施建设运营转向以治理效果为目的开发综合项目,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不仅要求企业提升自身技术水平,还需要更好地理解市场需求,以实现既有竞争力的同时又能获得更多订单。例如,在北京万邦达环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签约安徽芜湖和内蒙古乌兰察布两个大型环境综合改造项目,这些案例显示了 PPP 模式在促进绿色循环经济方面的潜力。
然而,对于如何考核治理效果并付费,以及如何经营那些无法明确收益的大型公益性或半公益性的环境整治项目,都面临着挑战。在北京市资略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徐向东看来,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建立复杂指标体系来解决,而这仍然是一个开放的问题,需要时间积累经验。
总之,由于“水十条”的出台以及相关政策支持,现在是推动PPP模式进入实践年的时候。不论是在短期内还是长远来看,这对整个环保产业乃至整个国家来说都是一个重要机遇,但也伴随着前所未有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