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保护的新篇章PPP模式引领变革与重构
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新篇章:PPP模式引领变革与重构
从近期新增的环保PPP项目看,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投资规模较大,比如鄱阳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一期工程达到125亿元。图为鄱阳湖湖面。 资料图片
编者按
今年,PPP模式进入实践年。实践中,业界对PPP模式的前景抱有信心,但也存在疑虑。
未来还有哪些机会?能不能通过实践解决问题?本刊开设PPP实践系列报道,将通过对PPP具体案例的采访,为这一模式的完善提供借鉴。
本期刊发第一篇报道,关注“水十条”出台后,PPP模式如何应用于水污染防治领域。
◆中国环境报记者 陈湘静
“水十条”落地不久,环境保护部即联手财政部发布《关于推进水污染防治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鼓励水污染防治领域推进PPP工作,实施城乡供排水一体、厂网一体和行业“打包”,实现组合开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为水污染防治所需的大量资本投入指明了机制和模式。
一方面,“水十条”提出的水环境综合治理任务,多为长期、复杂且资金需求量大的系统工程;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化程度、盈利模式方面最为成熟的water industry正在寻找新的投资机会。
从单体项目到综合治理,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但也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企业自身积极探索,而且还要依靠政策支持来确保顺利进行。此次《意见》的出台,就是在这场变化之中给予企业一个新的发展方向,让它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去。
以黑臭河道整改为例,这是一个涉及技术、资金和时间等多个维度的问题,而实际操作时,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有效地利用资源,以最大限度降低成本,同时保证整改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一个全面的规划,并且在整个过程中保持灵活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
至于如何考核并付费,对此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建立一个公正透明的评价体系,使得所有参与方都能看到自己的位置,也能看到未来的路径。而对于支付方式,我建议可以采用按效付费或是分阶段支付,以减轻双方压力,并确保项目能够顺利进行下去。但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必须坚持以结果导向,即只有当项目真正达到了预定的效果时才会进行相应的支付。这不仅是为了保护企业权益,更是为了保障公共利益的一种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