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保护部推动水环境综合治理PPP模式重构自然景观得以恢复繁荣
从近期的环保PPP项目来看,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的投资规模非常巨大。例如,鄱阳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一期工程就达到了125亿元。这表明了生态环境保护部在推动水环境综合治理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图为鄱阳湖的景象。
今年,PPP模式正式走进实践阶段。在实践中,业界对PPP模式持乐观态度,但也存在一定的疑虑和挑战。
未来,我们还会看到哪些新的机会?通过实践能否有效解决问题?为了提供更多关于PPP模式完善的一般性建议,本刊将发布一系列针对具体案例的报道。
本期,我们专注于“水十条”政策出台后,如何利用PPP模式来加强水污染防治领域。这不仅是因为《关于推进水污染防治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的实施意见》的发布,也是因为这些措施对于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到这一过程中至关重要。
首先,“水十条”提出了许多长期、复杂且需要大量资金的大型系统工程,这正是地方政府急需借助社会资本力量的地方。其次,在市场化程度和盈利模式上最为成熟的水务行业正在寻找新的投资机会。
从单体项目到综合治理,再到区域内外资源整合,每一步都展现了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而随着PPP模式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无疑给予了有能力、有资源和技术优势的环保企业更多发展空间,让它们在订单获取方面拥有更大的优势。
去年以来,环保产业可谓并购与 PPP齐飞,它们已经成为新一轮行业调整重构中的切入点之一。在这其中,后者尤其显得重要,因为它正逐渐成为企业新竞争场所的一部分。
根据业内人士分析,不仅如此,即使是在单体设施存量已相当有限的情况下,对于那些能够以生态效果为目的开发综合项目的企业来说,其市场前景依然广阔。这样的情况正被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所认可,并开始采取行动吸引这些类型的事业单位参与进来,以分散支付压力并提升投资效率。
国家发改委不断更新其 PPP 项目库,其中环保类别成为了亮点之一,从近期新增的大型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以看出,这些投资规模巨大的计划正逐步展开,比如吉林伊通河综合治理工程以及云南大理洱海环湖截污项目等等,都分别涉及56亿和35亿元左右的人民币预算,而鄱阳湖流域则达到125亿元之高,这些数据充分展示了生态环境保护部对此类重大工程投入无比重视,以及对提高全国整体生活质量所下的决心。
然而,在探索如何考核这些生态修复效果并付费的问题时,一种新的思考方式正在形成:地方政府不再独自承担所有环境保护责任,而是通过按效付费机制,与具有专业技能和财务能力的事业单位合作,以降低风险同时提高服务质量。此举也意味着在地区范围内进行更好的管理协调,同时实现更高效率地使用公共资金,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而这个趋势,将继续深化各级地方政府与事业单位之间合作关系,使整个绿色经济体系更加健全,为我们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宜居宜商、绿色健康的地球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