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的秘密变局PPP如何成为重构之钥
在中国,环保PPP项目正迎来实践年。业界对这项模式抱有信心,但也存在疑虑。未来还有哪些机会?能不能通过实践解决问题?本刊将通过对PPP具体案例的采访,为这一模式的完善提供借鉴。
“水十条”落地不久,环境保护部即联手财政部发布《关于推进水污染防治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的实施意见》,鼓励水污染防治领域推进PPP工作,实现城乡供排水一体、厂网一体和行业“打包”,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为大规模资金投入指明了机制和模式。
从单体项目到综合治理,优势企业步入新的竞争场
环境治理领域单体设施存量已经相当有限
企业应注重以治理效果为目的开发综合项目
去年以来,水务行业可谓是并购与PPP齐飞,这些均成为新一轮行业调整重构的切入点。特别是后者,在流域综合治理方面正在成为优势企业新的竞争场。
鄱阳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一期工程达到125亿元,是一个典型的示范性项目。而吉林伊通河综合治理工程、云南大理洱海环湖截污项目也都分别达到了56亿和近35亿元。
地方政府不再包揽环境治理;分散支付压力
提升投资效率,区域PPP项目是发展方向
国家发改委的PPP项目库正在不断更新,其中环保成为亮点。在近期新增的流域综合治议看,其投资规模都比较大,比如鄱阳湖流域等,而吉林伊通河、云南大里洱海等,也都分别达到了56亿和近35亿元。这表明地方政府开始选择与实力雄厚的企业合作,不仅是通过较长时间减轻支付压力,更希望通过以绩效考核逐年支付服务费,以减轻风险和负债。
北京市资略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徐向东认为,“这些可以统称为区域PPP项目。”比如一个污水处理厂加一个河道,还可能会加一个湿地公园。“近期除了广西那考河项目,还有山东东营探索污水处理厂加河道整改、湿地公园打包模式。”
然而,这类复杂的大型工程仍面临着技术成熟度不足以及商业模式不清晰的问题。此外,对于黑臭 水体 的整治,一方面技术并不成熟,一方面商业模式也不甚清晰;另一方面,这些治 理 任务一定要有可见并且可持续 的效果。
对于经营收入补贴公益性强烈但难以直接收益的大型公共服务工程,如河道整修后的生态资源开发与经营,以及获取收益,对环保企业来说这是个全新的挑战。目前尚需积累经验,并探讨如何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从而形成更有效的人民共享高质量生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