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十大案例水环境治理新篇章PPP引领变革潮流
水环境治理新篇章:生态修复十大案例,PPP引领变革潮流
从近期新增的环保PPP项目看,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投资规模较大,比如鄱阳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一期工程达到125亿元。图为鄱阳湖湖面。 资料图片
编者按
今年,PPP模式进入实践年。实践中,业界对PPP模式的前景抱有信心,但也存在疑虑。
未来还有哪些机会?能不能通过实践解决问题?本刊开设PPP实践系列报道,将通过对PPP具体案例的采访,为这一模式的完善提供借鉴。
本期刊发第一篇报道,关注“水十条”出台后,PPP模式如何应用于水污染防治领域。
◆中国环境报记者 陈湘静
“水十条”落地不久,环境保护部即联手财政部发布《关于推进水污染防治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鼓励水污染防治领域推进PPP工作,实施城乡供排水一体、厂网一体和行业“打包”,实现组合开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为水污染防治所需的大量资本投入指明了机制和模式。
一方面,“水十条”提出的水环境综合治理任务,多为长期、复杂且资金需求量大的系统工程;另一方面,加强市场化程度、盈利模式成熟度,是当前我国在提升全局竞争力的关键时刻,也是企业寻求发展新路径的重要契机。此外,由于地方政府对于资源配置能力有限,而社会资本对于创新技术与管理经验丰富,因此 PPP 模式被视作一种有效的手段,以此促进两个方能够共赢共创,同时也加速解决生态破坏问题。
从单体项目到综合治理,从单点突破到区域协同,这种转变意味着新的市场机会正在逐步展现。而对于环保企业来说,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技术储备,更需要具备跨界整合能力,以便更好地融入这场绿色发展浪潮,并在其中占据主导地位。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那些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处于发展中阶段的环保企业来说,与地方政府深度合作,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窗口,它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拓宽市场空间,还能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使其成为行业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在追求这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之路上,我们也要保持清醒头脑。一方面,要确保合作双方都能享受到公平正义的收益分配;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潜在风险,如政策变化、技术挑战等,这些都可能影响整个项目甚至是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只有当我们既敢于担当,又能够精准把握这些变数时,我们才能真正走向成功之路。这也是为什么说,在这样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大时代背景下,每一次试错,都将是我们迈向未来的又一步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