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保护部推动水环境综合治理 PPP模式变革重构生态文明新格局
水污染防治领域PPP模式如何应对挑战?生态环境保护部与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水污染防治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的实施意见》,鼓励地方政府通过PPP项目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实现资金投入的多元化。然而,实际操作中存在不少疑虑。未来,我们将通过对具体案例的深度报道,为这一模式的完善提供参考。
首先,“水十条”提出的水环境综合治理任务,涉及大量长期、复杂且资金需求巨大的系统工程,这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是一个重大挑战。而目前市场化程度较高、盈利模式成熟的水务行业正寻求新的投资机会。
在单体设施存量有限的情况下,企业需要转向开发更大规模、更具综合效益的项目。在去年的并购与PPP齐飞中,这些新型项目成为重构环保产业竞争格局的重要切入点。优势企业正在利用自己的技术和资源整合能力,在订单获取方面获得更多竞争力。
例如,北京城市排水集团率先拿下广西那考河综合治理项目,其后中型企业如博天环境集团也展开了深度合作;北京万邦达环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则运用PPP模式迅速提升营收其在安徽芜湖和内蒙古乌兰察布的项目总规模达到86亿元左右,为2014年公司营业收入的一倍以上。
随着“水十条”的落地生根,一系列环保产业BOT项目已经逐渐完成,而污水处理厂和垃圾焚烧厂等基础设施建设周期接近尾声。这为环保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制定配套政策措施保障城市黑臭水体资金?
地方政府正在探索以绩效付费方式分散支付压力,将投资效率提升至一个新高度。区域 PPP 项目成为未来发展方向,其中包括流域综合治理、海绵城市建设等多个组合性质的大型工程,如鄱阳湖流域一期工程达到125亿元、大理洱海环湖截污约35亿元等。此外,还有吉林伊通河综合治理工程及其他类似规模的大型流域修复计划。
然而,对于公益或半公益性质较强但无法直接产生经营收入的这些公共服务,比如河道整治或湿地恢复,以及旅游业“捆入”这样的结合策略,还需进一步研究和实践,以确保它们能够有效运行并产生可持续收益。这对于环保企业而言,是一个全新的学习曲线,也是未来的重点工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