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综合治理变局 PPP重构入手 中国10大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展现自然和谐新篇章
从近期新增的环保PPP项目来看,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投资规模较大,比如鄱阳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一期工程达到125亿元。图为鄱阳湖湖面。资料图片
编者按
今年,PPP模式进入实践年。实践中,业界对PPP模式的前景抱有信心,但也存在疑虑。
未来还有哪些机会?能不能通过实践解决问题?本刊开设PPP实践系列报道,将通过对PPP具体案例的采访,为这一模式的完善提供借鉴。
本期刊发第一篇报道,关注“水十条”出台后,PPP模式如何应用于水污染防治领域。
◆中国环境报记者 陈湘静
“水十条”落地不久,环境保护部即联手财政部发布《关于推进水污染防治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鼓励水污染防治领域推进PPP工作,实施城乡供排水一体、厂网一体和行业“打包”,实现组合开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为水污染防治所需的大量资本投入指明了机制和模式。
一方面,“水十条”提出的水环境综合治理任务,多为长期、复杂且资金需求量大的系统工程;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化程度、盈利模式方面最为成熟的 水务行业,也正在寻找新的投资机会。
从单体项目到综合治理,一步入新竞争场
环境治理领域单体设施存量已经相当有限
企业应注重以治理效果为目的开发综合项目
去年以来,我国在环保产业中可谓是并购与 PPP齐飞,这均成为新一轮行业调整重构的切入点。而特别是在后者的探索中,不仅地方政府正寻求与优势企业深度合作,还有更多未来的发展空间等待突破。此外,对于那些拥有技术研发能力和管理经验丰富的环保企业来说,他们将在订单获取上具有更显著的地位,并逐渐成为这场竞争中的主力军。
例如,在广西那考河地区,一项价值10亿美元的大型生态修复工程由北京城市排ewater集团完成。这不仅展示了该公司在流域整合方面的一贯先行精神,而且凸现了其作为 PPP 模式下的典型案例。在山西省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都有一些类似的 PPP 项目正在进行,其中博天环境集团就参与了一些园区循环经济及资源管理相关事宜,而北京万邦达环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则利用 PPP 模式迅速提升其未来营收,其在安徽芜湖以及内蒙古乌兰察布两地签约之总金额高达86亿左右,是2014年的营业收入水平增加8倍以上的事迹无疑给予了许多同行启示。
这样的市场动向还在不断积累。在经过两个5年的密集建设期之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事实:对于传统意义上的 BOT 项目而言,它们所占比例已经非常小。一种观点认为,从现在开始,无论是垃圾焚烧厂还是污水处理厂,它们都将很快被分配完毕。此外,即使是BOT 的另一种形式——海绵城市,也会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形成完整体系,因此,对于这些传统设施来说,有必要转变思维方式,以适应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和生态要求,同时寻找新的增长点或创造性解决方案以保持业务稳定发展。
当然,这样的变革并非没有挑战。首先,从技术角度考虑,要想有效整改黑臭河道,这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以及精确控制各个关键节点,如截污、清淤等操作。但根据一些调研显示,每公里黑臭河道整改费用可能高达2000万元至4500万元不等,所以尽管这是一个巨大的商业机遇,但也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任务。这就要求当地政府要制定更加明智、高效且可持续性的政策措施,以便保障资金来源,并促进生态修复工作顺利进行,同时也提高整改后的生态系统恢复率,以满足公众对质量改善期待的手感需求。
此外,就像国家发改委一直强调那样,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区域协作,让不同地区之间共享资源,将会是一个重要趋势。这样做可以减少成本,使得整个过程更加经济高效。而对于那些能够跨越地域边界,将不同类型服务融合起来提供全方位支持的地方性服务平台来说,他们将扮演不可或缺角色,因为他们能够帮助客户找到最优解,并最大限度减少风险。此时此刻,不管是在设计阶段还是执行阶段,只要地方政府能够提出合适的问题,与潜在合作伙伴进行深入沟通,就能更好地把握当前形势变化带来的各种可能性,把握住目前尚未完全展现出来但又充满潜力的PPPMODEL 突破瓶颈,用创新思维激活每一步行动,从而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绩效评估结果,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心灵追求与生活品质需求。如果说过去政企合作往往局限于单个基础设施建设,那么现在我们正处于一次重大变革:从单个基础设施向更宏观层次全面规划转变,而这一转变意味着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的策略选择,以及如何利用我们的专业知识来加强这种跨部门协作,使之成为真正有效互补相辅相成的情景发生。在这个背景下,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自己肩负着共同责任,即使只是微小的一部分,我们也有能力影响周围世界,从而塑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历史页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