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新篇章PPP模式引领水环境综合治理变革与重构
随着近期新增的环保PPP项目,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投资规模显著增长。例如,鄱阳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一期工程投资达125亿元。图为鄱阳湖湖面。资料图片。
编者按:今年,PPP模式进入实践年。实践中,业界对PPP模式的前景抱有信心,但也存在疑虑。
未来还有哪些机会?能不能通过实践解决问题?本刊开设PPP实践系列报道,将通过对PPP具体案例的采访,为这一模式的完善提供借鉴。
本期刊发第一篇报道,关注“水十条”出台后,PPP模式如何应用于水污染防治领域。
◆中国环境报记者 陈湘静
“水十条”落地不久,环境保护部即联手财政部发布《关于推进水污染防治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鼓励水污染防治领域推进 PPP 工作,对城乡供排水一体、厂网一体和行业“打包”,实现组合开发,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为大规模资金投入指明了机制和模式。
从单体项目到综合治理,一步成为新的竞争场
企业应注重以治理效果为目的开发综合项目
去年以来,“并购与 PPP齐飞”,均成为新一轮行业调整重构的切入点。
特别是后者,在成为优势企业新的竞争场。
业内人士分析,由于 PPP 模式在实践中的推进,有望缓解污染融资难问题,而有资本、技术、资源整合能力等优势环保企业将获得更多机会,在订单获取方面将有明显竞争力。
去年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率先拿下广西那考河综合治理项目,以10亿投资;博天环境集团在山西和宁夏签署两个 PPP 项目,与地方政府在园区循环经济、水资源管理方面展开深度合作;北京万邦达环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运用 PPP 模式迅速提升未来营收,其在安徽芜湖和内蒙古乌兰察布的总规模合计达到86亿元左右,为2014年的营业收入增加幅度超过8倍以上。
这样的市场消息还在不断积累。在经过两个5年的密集建设期后,一般的事实是 环境保护产业中的BOT 项目已经所剩无多。一方面企业要寻找新的投资机会,一方面 “ 水十条” 提出的如减少黑臭河道数目开展全面的系统工程任务的地方政府一定会想办法吸引社会投资参与解决。此时一个复杂而又巨大的工程出现了—以黑臭河道为代表的是复杂而且需要大量资金的大型系统工程。这需要巨大的资金,这个政策层面明确吸引民资思路给了企业从单体设施建设运营到以效益发展混合型开发以及整合设备共享化服务进行生产方式转变,从体量上来说更具有一定挑战性,从时间上来说更长远,从空间上来说更加覆盖范围广泛,也就是说这种类型的人工智能化生产方法实际上是在向整个生态系统提供一种全面的支持,同时也是为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来促使其持续稳定运行状态,使得整个生态系统能够得到有效修复及改善,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而对于这些创新性的生产方式来说,它们不仅仅涉及到了基础设施,还包括了一系列高科技产品或服务,如自动化控制系统、高效能电池、生物质能源转换技术等这类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精准地监测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做出决策,从而实现最佳利用资源配置,使得我们的经济活动变得更加高效绿色可持续。而对于那些想要加入这一趋势的人们,他们需要准备好一些关键技能,比如信息处理能力、大数据分析能力,以及跨学科协作能力等这样才能适应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并且取得成功。这是一个充满挑战但同样充满希望的一段旅程,我们都期待看到未来的美好结果。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是一个长远计划,不可能一下子就完成,而是需要耐心细致地一步步来逐渐建立起一个健康繁荣的地球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