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保护新格局PPP模式助力水体治理与生态恢复
从近期的环保PPP项目来看,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的投资规模非常巨大。例如,鄱阳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一期工程就达到了125亿元。这表明了政府对于水环境保护的重视,也为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发展机会。
未来,PPP模式在水污染防治领域将会更加重要。根据《关于推进水污染防治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的实施意见》,地方政府将会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到水污染防治中,为这项工作提供资金支持。
此外,不仅单体项目,而且是以治理效果为目的开发综合项目,这样的项目不仅体量更大,还能带来更高的竞争力。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已经看到许多环保企业通过并购和PPP模式获得新的增长点,并成为行业调整重构中的切入点。
例如,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有限公司在广西那考河综合治理项目中拿下10亿元的大笔投资,而博天环境集团则在山西和宁夏签署了两个PPP项目,与地方政府合作进行园区循环经济和水资源管理。此外,北京万邦达环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也利用PPP模式迅速提升其未来的营收,其在安徽芜湖和内蒙古乌兰察布的项目总规模达到86亿元左右,这比2014年的营业收入增加了8倍以上。
随着两轮“五年计划”的结束,现在我们可以看出,一些单体设施建设运营存量已经相当有限。而且,由于BOT(建、投、转)等方式存在限制,对于一些基础设施来说,其建设周期较长,但收益周期相对较短,因此这种模式已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然而,在执行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序列,以及如何确保投资与治理效果之间有良好的关系。此外,对于那些涉及复杂工程如黑臭河道整治、截污系统等的问题,本地政府需要制定详细规划,并寻求解决方案,以减轻压力并提高效率。
至于经营性收入补贴公益性较强的公益或半公益型环境保护项目,如河道或湿地整治后作为生态资源进行开发、经营以获取收益,这对于环保企业来说仍是一个新兴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实践积累。目前,一些地方正在尝试把旅游业作为一种方式来补充这些无法明确收益的公共服务类型活动,同时也要注意避免虚报数据导致的问题,从而确保所有相关方都能够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