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变身金银环保关注滩自然景区市场环境分析
我要分享一个让更多人看到的故事,发生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的万亩盐碱生物科技产业园。这是一个关于如何将盐碱地转变为“金银滩”的奇迹。眺望毛乌素沙漠南缘,你会发现荒原上泛着白色,近800座养殖大棚汇成“淡蓝色的海洋”。当你推开帘幕,大棚里不是瓜果,而是螺旋藻。在这里,盐碱地不仅能养活南美白对虾,还实现了年产螺旋藻500吨、藻蓝蛋白20吨。
这个变化的关键在于思路的一变天地宽。盐池县年降水量约200毫米,但蒸发量高达1500毫米,这使得这里有很多盐湖。然而,这里的条件并不适合种植庄稼,因此当地引进了渔业养殖和藻类加工企业,并建成了2500亩的养殖基地。现在,产业园正在探索把螺旋藻从大棚转移到玻璃管道中,以提高生长效率并便于废弃卤咸水处理。
这是一个因地制宜的例子,也是“产”“地”两相宜。一方面,我们坚持绿色发展方向走循环经济之路;另一方面,我们正规划建设“光藻鱼碳中和一体化”示范项目,将光伏组件用于发电,将玻璃管道用于养殖,同时也能处理排水及污水。
这种因地制宜,不仅要考虑现有的资源,还要寻找最优解。盐池县有近28万亩盐碱地,可以利用这些资源来进行螺旋藻养殖,因为这需要高碱性卤水,而这些地方恰好提供了这样的条件。此外,由于日照时间长,可以保证足够的热量供 藻类生长,以及租金便宜可以减少运维成本。
《 人民媒体通稿 》( 2022年09月27日 05 版)指出:“曾经百无一用的盐碱地、苦咸水,竟然也能创造出如此巨大的经济效益。”这一神奇结合带来的启示是:深入挖掘当地资源,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就能化劣为优、培优增效,实现双赢。
面向更广阔天地、更具潜力空间,因地区域精准施策,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就是高质量发展之路。我认为,在发掘比较优势时,也应注重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以培育持久竞争力。此前,当地球行业以生产螺旋藻压片和螺旋藻粉为主,但产品品类单一、技术含量不高。为了提高产品附加值,一些企业引进了藻蓝蛋白提取技术,从而生产出了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的试剂。这不仅发挥了资源优势,还通过技术创新扩展了产业链条,为进一步壮大该产业打开了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