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如同一位慈祥的母亲总体稳中趋好但在这片蓝色天地面前我们不能忽视当前生态环境所面临
6月8日,国际社会庆祝“世界海洋日”,而我国则在此背景下隆重举办了“全国海洋宣传日”。今年的主题是“和谐共生:保护海洋生态系统”,旨在提醒我们珍视这生命之源。为了这一目的,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发布了《2022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报告显示,我国的海洋环境正在稳步向好。
虽然我国的海洋面临诸多挑战,但截至目前,情况总体上呈现出一幅喜人的图景。据公报显示,在1359个监测点位中,97.4%的水质达到了高标准,这意味着我们的努力正在产生正面的影响。近岸水域更是见证了明显改善,其中优良水质占比81.9%,同比上升0.6个百分点,而劣四类水质比例为8.9%,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
张志锋副司长表示:“全国各地都在持续改善其海洋生态环境,并逐步提升局部区域的生态功能。”他强调,这些成果并非偶然,是长期投入与坚持所致。他还指出:“典型案例展示了一种健康状态,即使不是单次事件,也需要连续几年的积极措施才能实现。”
保护和恢复我们的蓝色家园是一项巨大的任务,它要求每个人共同参与。这不仅包括修复1500公里的滨岸线和3万公顷湿地,还包括划定11个沿岸省份的海洋保护红线,为这些行动提供法律保障。
去年以来,我们通过精细化治理,将283个重要湾区纳入管理,并实施了针对性的策略。在厦门,一支特殊团队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来识别漂浮垃圾,并实施精确打捞。此外,他们还收集各种垃圾图片,以便后续训练AI,从而提高效率。
河北秦皇岛湾北戴河段曾经遭受过严重污染,但经过清理和湿地修复,现在已经开始看到希望。而随着我们对每一个独特湾区问题深刻理解,以及结合当地民众期望,我们可以更加精准地进行综合治理,最终实现“各美其美”。
近年来,我国在保护与恢复工作中取得显著成就,不仅提升整体质量,还为珍稀物种创造了新的栖息空间。刘迟迟博士在福建东山珊瑚礁研究中发现珊瑚群体有所增长,这表明补充措施有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观察到布氏鲸、中华白豚等濒危物种频繁出现,他们成为衡量地方环保状况良好的“活指标”。
朱开建科长说:“现在我们估计有20多只中华白豚,每天早上九点,他们会伴随巡护船一起出现。”这些生物对水质变化异常敏感,因此它们的活动增加反映出我国近岸地区水质显著改善。
珍稀濒危物种回归是我国成功推广绿色发展模式的一大亮丽事实。这不仅验证了我们的努力,而且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以确保这宝贵资源能够被子孙后代继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