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环境中双酚A自然降解机理探究与低碳生活的协同效应研究新进展
我致力于研究双酚A(BPA)在环境中的分布特征和转化机理,特别是在中国的城市水环境中。通过调研污水、地表水等,我发现BPA在这些环境中广泛存在,具有潜在的环境危害。
在地表水中,BPA可以通过多种自然过程进行衰减,如光解、水解、生物降解等。不过,大多数研究只专注于单一因素,而忽视了多种因子之间相互作用。本项目则设置了一个微宇宙实验,以模拟这些自然过程,并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来揭示九龙江表层水中的BPA衰减规律。我发现微生物作用是BPA衰减的主要因素。
鉴定那些由复杂环境基底产生的小量有机污染物产物是一个挑战。这需要从复杂质谱信号中提取信息,以及确定产物的结构。我采用高分辨率质谱(HRMS)技术来获取精确质谱信息,并结合靶向筛选和非靶向筛选技术来鉴定产物结构。此外,我还使用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与气相色谱-燃烧炉-同位素比值质谱(GC-C-IRMS)的结合,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的成熟数据库来获取产物信息。最终,我成功鉴定出了14种BPA转化产物并推测出5条转化途径,这些方法具有高度准确、高效和灵敏度,为识别复杂基质中的有机污染体提供了有效工具。
我的研究不仅提高了对BPA自然衰减机制的理解,也为其转化产品的分析提供了新的方法。该研究发表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上,由李妍博士作为第一作者,张晗博士作为第二作者,而孙倩副研究员担任通讯作者。这项工作得到了国家基金面上项目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等项目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