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第六届东滩论坛低碳画卷何以展开
上海第六届东滩论坛:低碳生活的画卷何以展开?
在上海市政协举办的第六届东滩论坛上,专家们聚焦于“弘扬生态文化,践行低碳生活”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通过探讨如何发挥个人在实现“双碳”目标中的促进作用,这次会议不仅强调了技术创新和硬件设施,更重要的是提高公众对减排行为的认识和观念改变。
近年来,上海垃圾分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据介绍,全市垃圾分类“三增一减”实效趋于稳定,其中湿垃圾分出量基本稳定在干湿垃圾总量35%左右,可回收物量回收率基本稳定在日均7000吨左右,有害垃圾分出量日均2吨以上。这份成绩,每一位参与的市民都功不可没。
然而,这仅仅是“上海模式”1.0版的成功。在交出亮眼“成绩单”的同时,我们如何逐步向“上海模式”2.0时代迈进?如何可持续地引导市民进行分类?如何实现垃圾分类提档升级?这些问题正是当前面临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助力双碳战略目标,邓建平局长指出,我们需要从个人低碳实践开始,对周围人、环境及社会产生影响,在潜移默化中带动群体性低碳行为,从而促进全社会形成低碳生活良性循环。他还提出了简约适度、绿色低 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以及营造人人都要为低 碳负责、为低 碳买单的良好社会氛围。
去年11月28日,上海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其他八个部门印发了《上海市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其核心理念就是“人人低 碳,乐享普惠”。这套机制旨在通过记录和计量中小微企业与公众减排行为,将其价值变现,并通过交易消纳渠道实现,以引导社会形成绿色发展方式。
针对不同应用场景,我们需要探索适宜计量方法,只有具备相对公认记录计量方法才能衡量比较兑换交易基础。唐家富副局长表示:“今后某一天,我们可能能够说连续一年每天参与干湿垃圾分类,与每天公交地铁10公里出行具有相同的人口气候变化应对行动值。”李志青教授则认为,可以利用体系化力量将公共空间与大规模企业相融合,用绿色金融等工具系统打造全新的资产形态——绿资产,以此推动全社会绿色发展。
一个来自育英中学学生分享的小故事也让全体与会人员感受到了切身意义,他讲述了一桶水节约前放下的冷水能救活十几名沙漠中饥渴生命的事例。这个家庭里微小善举,也曾获奖,是践行低 碱生活的一种表达形式,而这恰恰反映了我们应当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孩子抓起,让简约适度、绿色高效成为新时尚。
总结来说,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意识根植心底,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在各领域贯彻落实;要守住红线约束,不断完善制度措施;要教化习惯成制,让简约适度、高效节能成为新常态。这背后的逻辑是:人人需贡献力量,为保护地球母亲而共同努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双 碼”目标变得更加迫切,它要求我们不再置身事外,而是在吃穿住行中不断寻求改进,使我们的选择转变为一种责任感,一种担当,一种共有的未来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