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精准治污解决臭氧无组织排放问题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日前在全国“部长通道”回答记者提问时强调了精准治污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五个精准”,即问题精准、时间精准、区位精准、对象精准和措施精准。 近年来,全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但臭氧浓度却不降反升。2019年全国337个城市臭氧浓度同比上升6.5%,7月-9月全国多个城市出现高温少雨的气象条件,不仅导致臭氧浓度同比大幅提升,还使超标天数明显增加。臭氧已成为仅次于PM2.5的影响优良天数的重要因素。臭氧污染形势严峻,直接影响蓝天保卫战优良天数比例目标的实现。治理臭氧污染,急需贯彻落实精准治污理念。 臭氧前体物是氮氧化物和VOCs。通过近年治理,高架源的氮氧化物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移动源和大量工业窑炉排放的下降不显著,特别是VOCs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部近期已着手开展专项调研,帮助企业查找问题、指导企业达标排放、强化运行管理,增强企业的治理效益。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是臭氧污染治理的总的要求。笔者认为,当下治理臭氧污染的主攻方向应在解决“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的”VOCs污染问题。 哪些问题属于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的VOCs排放问题?近期生态环境部下发的臭氧污染治理文件中明确要重点开展源头替代整治,明确提出今年7月1日起,全面执行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控制标准,重点区域落实特别控制要求;重点检查治污设施废气收集率、设施投运率、设施去除率等问题,全面提升VOCs综合治理效率等。这些举措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充分体现了精准治污的理念。 同时,笔者也注意到,无组织排放是一些区域臭氧污染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应本着精准治污理念,抓好无组织排放这一重点问题。 比如,某地近日对涉气企业实施无组织排放情况专项检查发现,有些企业存在废弃油漆桶敞口堆放、危险废物露天堆放、敞开式喷涂作业、喷漆件在密闭间外晾晒等问题,还有些企业已安装废气回收设施但仍然存在全流程废气治理不闭环、闭环不严密和废气治理设施吸污风量太小导致废气回收不完全等问题。 经专业人员对车间和厂区边界实地检测,VOCs和氮氧化物空间数值量大都超出排放限值要求。调取相关区域近年臭氧污染监测数值还发现,凡是无组织排放“失控”较重的区域,臭氧污染数值都明显高于其他区域。由此可以断定, 涉气企业无组织排放“失控”,是导致一些区域臭氧污染居高不下的主要因素。 笔者关注到,现实中涉气企业特别是涉VOCs排放企业,因治污设施投入大不愿用、治污设施弄虚作假不管用、心存侥幸不使用、能力较弱不会用等问题十分普遍。企业方面,有的企业为了降低治污成本,故意长期拖延安装治污设施;有的安装了治污设施却不正常开启、正常使用;有的企业技术力量薄弱,管理人员对如何保障治污设施正常运行知之甚少,治污设施出了故障束手无策。 治污设施销售单位方面,有的在治污设施技术性能上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故意推销或使用不合格、不达标、不管用的治污设施;有的故意给使用企业安装华而不实的治污设施,导致使用企业白花冤枉钱却治不了污。目前,已安装治污设施的企业,多数都与运维企业签订了治污设施运维协议,但监测频率不够,维护维修保养也不及时、不到位,导致治污设施效能难发挥。 笔者分析,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既有企业怕花钱、治污积极性不高、社会责任感偏弱等因素,也有企业技术人才短缺、运维治污设施不强等问题。既有法规、技术标准不够健全的漏洞,也有相关政府和部门监管、监测不够到位,对恶意排污行为打击、处罚不力的问题。 一些地区的实践经验证明,无组织排放不仅可防可控,而且是防止臭氧重污染形成的有效手段。2020年,既是实现“十三五”大气环境改善目标的收官年,也是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决战年,更是谋划“十四五”大气污染防治开篇布局的探索年和有效解决现阶段因臭氧污染加剧影响优良天数问题的攻坚年。基于此,各地特别是臭氧污染相对较重的城市,要发扬守正创新、持续攻坚、连续作战的精神,积极探索精准、科学、依法开展臭氧污染治理的有效办法。 针对无组织排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要督促、指导企业及时开展VOCs无组织排放排查、整治,指导企业制定VOCs无组织排放控制规程,向精细化管理要减排量,帮助企业提升全环节、全链条、全方位管理能力。针对企业治污设施不愿用、不会用等问题,强力开展环保法规、标准宣传活动,贴心式帮扶,通过请环保行业专家上门为企业把脉会诊、系统评估,帮助企业精准找出污染成因病灶,开出整治处方。针对近年来组织、推动企业安装治污设施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真情真意地帮助企业解决好在治污设施安装、使用和管理中发生的矛盾和纠纷,防止因矛盾而导致治污设施停用问题发生。不断提升各级执法人员通过看、闻、查就能简易判断违法行为的硬功夫,切实把无组织排放污染管控工作精准落实到各环节。积极研究制定配套优惠政策,对稳定达标排放、运行管理规范、环境绩效水平高的企业,纳入正面清单。 在执法检查中,既不能把违法排放的责任全都推给排放企业,也不能忽略治污设施使用单位的主体责任,要通过地方立法、签订责任状等形式,把治污设施研发单位、使用单位、第三方服务单位牢牢捆到一块,促进各负其责、共同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