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座地下再生水厂槐房再生水厂六月底
北京作为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城市,让污水还清再利用意义重大。在南四环外的地下深处,总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日处理规模60万立方米的槐房厂已基本建成,它的“头顶”还将再建成美丽的湿地保护区。记者日前获悉,这座北京首座、亚洲最大的全封闭式地下再生水厂将在今年6月底完工,开始清水调试工作;10月份将开始处理污水。同时,湿地保护区也将在9月底建成。
地下水厂节约240亩土地
槐房再生水厂的庞大工地堪称“别有洞天”。地下三层的主体建筑已经完成,灯光掩映下,看上去仿佛一个巨大的地下宫殿,施工的回声不小,不时传入耳畔。“我们现在踩的位置,就是生物池的顶板。”在五米深的地下一层,工作人员介绍说。
为什么水厂要建在地下?与传统的地上再生水厂相比,这座水厂相当于节约了240亩宝贵的土地资源,后期运营也不会因为可能产生的异味或噪音影响周边居民。在地下8米深的管道项目区,隧道尽头工人们还在紧张地施工。两条平行的隧道一个流进污水,一个流出清水。在隧道的挖掘过程中,北京城建集团首次引用“龙”“凤”号两台4米小直径盾构机,平均每天可掘进20米,是普通暗挖施工速度的10倍。
“我们用膨化土加水的方式改良土质,提高了盾构掘进速度。”管线项目技术部部长刘磊说,这一技术就好比给土质发酵,使砂土成为粘性性质,推进速度更快。
污水日处理能力60万立方米
污水从何而来,再生水又流往何处?
槐房再生水厂规划流域范围西起西山八大处,东至展览馆路,北起长河,南至丰台,并包括花乡、卢沟桥乡、石景山乡部分乡域地区,规划流域面积约137平方公里。
水厂可收集北京市中心城区西南部的大部分污水,配套管线连通丽泽商务区,每日处理能力60万立方米,全年满负荷运转可将近两亿立方米的污水转化为可利用的再生水,相当于100个昆明湖。
据介绍,由北京城市排水集团研发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北排膜组器是污水变清的关键。这种膜由千分之一发丝细的膜丝组成,1280组膜组器如同1280把“筛子”,只让20纳米以下分子通过,从而成功过滤各类细菌、病毒。
“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直径都大于20纳米,基本被筛除了。每升水的大肠杆菌将低于1000个,达到地表水II类标准。”工作人员介绍,浑浊的污水经过这一“筛”,立即变成清水,再经臭氧接触池和紫外消毒间的双重消毒,全部指标能达到地表IV类标准,最后进入到20万立方米容量的清水池。
“与以往地上再生水厂各类池体仅靠混凝土结构防水不同,槐房再生水厂地下池体混凝土结构均增加了一层防水材料,杜绝污水渗透到结构下方土层的风险,有效预防了对地下水资源的污染。”工作人员说。
一系列高科技让污水变废为宝:出水水质能基本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Ⅳ类水体标准,可用于景观绿化、工业、市政等用途,主要供给工商业用水、地上湿地公园用水和回流至小龙河。
“一亩泉”湿地景观将重现
乾隆所撰《重修马驹桥碑文》记载,“水自南苑出者二,其南源曰团河,其北源曰一亩泉。”曾经,一亩泉河水清澈,蜿蜒九曲向东南,在旧宫与凉水河相汇,至清末改名为小龙河。
250年后,丰台区马家堡西路小龙河槐房段南岸,一亩泉石碑依然竖立,湿地美景却消失在残河污泥间。
而如今,槐房再生水厂建成后,达到地表IV标准的再生水将注入地面上的湿地景观,并输送到旁边的小龙河,消失的“一亩泉”湿地景观将重现。以水为线、以花草为针,水厂之上将绣出鸟语花香的湿地景观。
“这儿本身是水厂,可它的头顶上还顶着一片湿地!”北京城建集团槐房项目经理部刘奎生语气里满是自豪,这片规划占地18公顷的湿地将与槐新公园连成距离最近的南城湿地景观,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向市民开放。“对面就是槐新公园,南城的景观也将连成一片并得到提升。”
根据北京市新的和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方案,三年内将新建和改造污水管线1081公里,新建再生水厂27座,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最近公布的北京“十三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到2020年,本市污水处理率将超过95%。
原标题:槐房再生水厂六月底通水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