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后代留下一个好环境,让村里的晚生后辈都能喜爱、思念这里,而非避之不及,所以就和村民一起干了起来,为河道治理出一份力。”
——民间河长张汉培
“河道重回清澈,很不容易,我们要守住。”
——民间河长张静忠
中国环境报记者蔡新华 见习记者徐璐
记者日前从上海市水务局获悉,去年上海超额完成劣Ⅴ类水体比例控制在12%的年度目标任务。截至目前,劣Ⅴ类水体比例为8%。从全市259个主要考核断面的水质状况看,优于Ⅱ类水的断面比例已超过四成,劣Ⅴ类断面还剩最后两个,距离2020年消除劣Ⅴ类水体的目标更近一步。
这些成绩得益于上海市多措并举持续推进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市水质提升显著,碧水保卫战初见成效。
对症下药
科学治水
深冬的清晨,闵行区虹桥镇高门泾岸边的亲水平台上,不少市民正在晨练。阳光照射在河面上,波光粼粼,河道底部一片片“水下森林”清晰可见,不时有鱼儿穿梭其中。
而就在去年年初,这条美丽的河道还戴着“劣Ⅴ类”的帽子。
虹桥镇有关负责人表示,河道水环境治理十分复杂,没摸透症结就“下药”,收效甚微;即使短期内有一定效果,水质很快出现反复,导致“反复治、治反复”。
高门泾就是如此。周边3个小区、两个商务园区的雨污混接排口在2018年9月就已整改,可此后水质一直有波动,个别指标曾退步到劣Ⅴ类。
经过反复排摸,虹桥镇发现高门泾的症结在于水动力不足,进入河道的富营养物质排不出去。同时,也没有形成稳定的循环生态,几乎没有自净能力。内外的双重问题导致了高门泾在几次三番的大力气整治之后,总是被“打回原形”。
抓住症结,才能对症下药,但具体用什么“药”,即用何种手段恢复河道的自净生态,也大有讲究。
从2018年底至今,高门泾先后两次大规模投放食藻虫,它们吃掉藻类、有机颗粒和悬浮物,同时产生弱酸性排泄物,抑制藻类生长,河水透明度逐渐恢复。
等到有充足光照进入水底,再种植沉水植物,由它们吸收水中过多的富营养物质,茁壮生长。去年夏天,高门泾河底长出1万多平方米的“水下森林”,成了水生昆虫和底栖生物的乐园,河道恢复了自净能力。
高门泾的“逆袭”,是上海致力于对症下药、科学治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上海对全市劣Ⅴ类水体进行“一河一策”方案编制,采用具有针对性的科学治理手段,全力“摘帽”,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
公众参与
开门治水
河道治理需要有效的科学手段,更离不开两岸的居民。上海开拓治水思路,广泛试点群防共治,充分借助外脑外力,让民间河长和志愿者成为消除河道污染的中坚力量。
如今,每天在虹桥26号河的岸边散步,已成为张汉培的习惯。
68岁的他,是崇明区建设镇虹桥村的一名民间河长。河底的垃圾和淤泥,便是他和村里其他老伙计们在去年冬天一起下河,一担担挑出来的。
问起为何亲自下河,老张果断答道:“有感情。”本来这条村沟是村民重要的取水来源,但上世纪90年代通了自来水后,河道功能迅速退化,最终沦为排污池,河边沦为堆物场,加之水动力不足,没有自净功能,逐渐变得常年黑臭。
老张感慨地说,他想给后代留下一个好环境,让村里的晚生后辈都能喜爱、思念这里,而非避之不及,所以就和村民一起干了起来,为河道治理出一份力。
消除劣Ⅴ类水是一场持久战,除了参加水体治理,更多民间河长还在河道巡查、养护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穿过金山区卫镇星火村的大潮江长约1.2公里,目前水质已稳定在Ⅳ类,但民间河长张静忠仍坚持每天往河边跑,看到在河边养鸡鸭或者往水里扔垃圾的人,他总忍不住走上去劝阻。
大潮江岸边原来有一片荒地,村民用来种菜,一些肥料堆在河边,平时浇水施肥或遇上下雨天,污染物会直接流到河里。
“河道重回清澈,很不容易,我们要守住。”张静忠和其他村干部跑去一家家谈心,告诉村民们要“舍小利,换来更好生活”。没过几天,荒地上少了丢垃圾的人影,不久后还改建成了健身广场。
依靠群众,让他们成为河道治理的主力,这样做是基于实际情况的考量。金山区水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水质曾是劣Ⅴ类的金山区河道中,村级河道占了多数,这些被污染的小河道都有一个共同点:分布在田间地头、宅前屋后,依托大型机械设备进行治理难度很大。因此,不如换个思路,发动两岸群众,从我做起。
目前,金山区共有130多位民间河长,他们对河道情况熟悉,有感情,责任感强,胜任巡查员、宣传员、参谋员、联络员等多种角色。
数据显示,金山区劣Ⅴ类河道占比曾超过32%,而在民间河长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参与下,2019年全区已完成729条劣Ⅴ类水体的整治,提前一年完成任务。
不分彼此
协同治水
最近,青浦区诸光路桥附近发生了“奇怪”的一幕:两艘保洁船在小涞港北段清捞水面垃圾,但船上的保洁员“”并不统一,有的穿蓝色,有的穿橙色。
经了解,原来这些保洁员分别来自闵行区和青浦区。
“因为它是两区的界河。”闵行区水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河道是流域性的,“自扫家门雪”式的治理,只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无法从根本上确保长治久清。
拿小涞港举例,如果两个区不能齐心协力,很容易发生“两个区都能管却都管不好”的问题。与其斤斤计较,不如两个区都跨前一步,共同派遣力量保障河道的长治久清。除了联动,两区还自我加压,携手移除了小涞港北段沿线的一些达标排污口,将达标排放的污水纳入上海市政污水管网排放。
这样不分彼此的协同治理,还在浦东、闵行两区的交界处发生。百曲港长不足400米,却被闵行区浦江镇和浦东新区康桥镇夹在当中,由于河道南段东岸一栋企业宿舍楼长期侵占河道并排污,导致河道水质不断恶化,沿岸居民夏天怕臭,从不敢开窗。
去年,借助两区建立的联合治水会商机制,界河百曲港的污染问题被放到了台面上,两区开诚布公,下定决心联手治污。
浦东新区动用各方力量,协调企业宿舍楼的拆迁及居民安置工作;闵行区则承包了整条河道包括疏浚、绿化等项目在内的所有工程,甚至出于安全考虑,还主动给浦东新区的沿岸“赠送”了加固工程,更考虑到不同建筑的需求,设计了多达4种风格的护岸。
整个治理工程已在去年11月落下帷幕,来自两区岸边的居民都不约而同地向对岸竖起了大拇指。百曲港终于重获新生,目前水质已经优化到了Ⅳ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