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报道,说到当下最受公众关注的话题,雾霾治理绝对是其中之一。 关于雾霾治理,下面介绍的科学家有很多话要说。
丁仲礼,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作为一名长期研究环境变化的专家,在他眼中,雾霾治理、气候协议和能源结构之间是什么关系? 治理雾霾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2010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结束后不久,丁仲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当时的碳排放协议对发展中国家不公平,注定会失败。 虽然已经过去了七年,但每隔一段时间,网络和社交媒体上就会掀起一轮评论。 许多网友对丁院士的直言不讳表示钦佩。 当时他对记者说,“27个发达国家砍掉了44%,也就是11亿人口,剩下的人口是55亿,分了56%的蛋糕,你觉得公平不公平?” ”
去年年底,《巴黎协定》正式生效。 几乎与此同时,美国大选进入关键时刻。 当时还是候选人的特朗普在选举过程中对这一协议表示了相当大的怀疑。 虽然大选成功后,特朗普本人表示已经转向宽松,但这依然让外界为这份来之不易的气候协议能否顺利推进捏了一把汗。 丁仲礼对此并不担心,“去之前我就知道哥本哈根会议肯定会失败。这是自上而下的减排分配,目标定得很高,分配也不公平,大家都反对。”不可能。完成。巴黎接受了哥本哈根失败的教训,自下而上的“独立贡献”,什么时候、多大程度上可以完成。特朗普不会说不参与自下而上的国际气候改变治理,但如果他未能履行大幅减少排放的承诺,他将做出修正。”
人们关心气候协议,更关心雾霾治理,但很多人不知道这两项任务是密切相关的。 为落实气候协议,各国需要积极减排。 平衡发展与减排,关键在于改善能源结构。 丁仲礼表示,从源头上减少排放、推动能源结构优化是治理雾霾的必由之路。 从第一个层面来说,与国家的经济结构有关,经济发展过程中能源肯定会增加。 如果经济结构好,增长就会慢。 考虑到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增长是确定的。 第二个层面是能源本身的结构,清洁能源、二氧化硫、氧氮氧化物(氮氧化物)、挥发性颗粒物的比重。 这些污染物的最大来源是化石能源。
从我国发展中国家的现状来看,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能源消耗会增加,而减少雾霾罪魁祸首污染物排放,关键在于调整能源结构和使用清洁能源。
丁仲礼介绍,中国清洁能源投资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也是最快的。 基本上,二氧化碳可以通过核能来减少。 对于风电和光伏技术,丁仲礼指出,“几十年来风电和光伏技术作为主要能源的可能性很小,但核电是可能的。例如法国核电已成为其主要能源几年之内就可以找到来源。大家都担心核能。安全,很难选择。”
但事实上,目前我国在运核电机组仅有35台,总计3360万千瓦,仅占全国各类电力装机容量的2%左右。 2015年核电建设刚刚重启,主力还难说。 虽然按照承诺,我国碳排放将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清洁能源结构必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人们已经开始期待雾霾治理的成果。 当前采取多种措施推动化石能源“绿色利用”,是丁仲礼提到的雾霾治理的第三个方面。 “这些化石能源清洁利用到什么程度?比如煤炭使用过程中,可以进行脱硫、脱硝、除尘等。能源需求增长,即使化石能源还在小幅增长,只要做好各种环境保护措施跟得上,污染排放总量是可以减少的。”
2013年,实施“大气十大措施”,打响了治理雾霾的综合攻坚战。 近日举行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表示,近三年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空气质量长三角和74个重点城市好转,PM2.5平均浓度下降30%以上,优良天数比例增加,重污染频率明显下降。 2016年,北京PM2.5浓度为73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9.9%,是北京一年来改善幅度最大的一年。 然而,很多人感觉空气质量改善的“体感”似乎比数据显示的要弱很多。
对此,丁中立表示,主要是因为冬季推迟。 “感觉很准确,这几年的减少主要是前三季度,冬半年或者四季度雾霾可能会减少一点,但肯定不明显。供暖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往往把保增长放在四季度,还要等统计局拿出准确的数据。我觉得四季度的减排是由于地方政府的保增长和采暖季,天气不好,大家心情都很不好,我们冬季排放总量一定要减少,而且减少的量比较大,不能压倒四季度的保增长,我们一定要下大力气、下决心,减轻散煤供暖压力。”
在城市被雾霾包围的日子里,没有人可以独处。 不过,预警造成的交通限制仍会造成一些噪音。 对此,丁仲礼表示,这种情绪可以理解,但治理雾霾的战役中任何人都不能缺席。
每次重污染时,各地区的污染成分是否相同? 丁仲礼回应说不一样,“宏观的东西很清楚,煤炭、汽车、挥发性有机物。根本点是大家都知道汽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排放源,特别是氧气和氮氧化物(氮氧化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