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

(引言)全球能源治理主要是指通过国际社会的集体行动,实现全球能源市场供需基本平衡的机制。 其最终目标是建立有序、公平、合理的国际能源秩序,减少以石油为代表的能源资源的使用。 “地缘政治属性”,增加其“国际商品属性”,以“非零和博弈”取代“零和博弈”,让能源“红利”为国际社会共享。

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治理”在能源领域并不存在。 目前还没有一个全球能源机构能够让世界各国就众多新出现的问题达成共同解决方案。

尽管联合国在2002年专门创建了联合国能源机制,但这一能源机制充其量也只能起到“虚拟”的作用。 联合国能源机制是联合国系统内与能源相关的机构间机制。 它成立于2002年,旨在建立可持续能源体系,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千年发展目标。 遗憾的是,联合国能源机制只是一个很小的联合国实体,只有20个成员机构,难以开展管理和协调工作。 联合国能源机制既没有预算,也没有授权,是一个温和的讨论和信息交流论坛。 联合国架构下另一个与能源相关的机构是国际原子能机构。 不过,国际原子能机构主要致力于解决核扩散问题。 目前,该组织缺乏应对能源危机的先例。

过去30年来,许多相关国际和政府组织相继成立,以加强能源安全。 面对严峻的全球能源形势,这些能源安全组织仍在极力维护其“国家集团”的既得地位和利益。 其中,最重要的组织是国际能源署。 国际能源署于1974年石油危机后成立,试图确保西方国家的能源供应安全。 它有 27 个成员国,缺乏广泛的国际代表性。 然而,越来越多的石油消费国逐渐脱离该组织的监管和管辖,能源市场影响能源安全的变量不断增多。 因此,该组织赋予新兴能源大国更多的决策权,也有其弊端。 很明显。

此外,由于美国的控制,国际能源机构的权威地位正受到各国质疑。 事实上,国际能源署因夸大全球石油储量而受到批评。 2009年,英国《卫报》质疑国际能源署在《世界能源展望》中公布的能源数据的准确性,认为国际能源署屈服于美国的压力,“操纵”了公布的能源数据数据。 。 美国担心“真实”、“准确”的能源数据发布会引发国家和社会的石油短缺恐慌,并激发其他大国与美国争夺全球石油资源。 这将提前结束美国的石油霸权,摧毁美国的石油金融地位。 。

国际能源署的能源数据在发布后经常会向下修正。 英国《卫报》指出:2005年,国际能源机构预测到2030年全球石油产量将增至1.2亿桶/日,但后来迫于行业压力将产量下调至1.16亿桶/日。 ,2008年调整为1.05亿桶/日。 国际能源署一位退休高级官员表示,即使下调的数据仍然是“夸大其词”。

相比之下,其他能源安全组织的策略仍需改进。 一是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该组织只有13个成员国。 它只是从产油国的角度处理石油事务,缺乏代表性。 OPEC的影响力集中在全球产油国,对全球能源市场的整体影响有限。

另一个是能源条约组织,成立于1991年,有52个成员国(几乎全部来自欧洲和亚洲)。 该组织的成立以《能源条约》为基础,条约的重点仅限于欧亚大陆。 国内贸易、运输及争议解决等问题。 尽管该组织旨在整合东欧和西欧的能源系统,但实际上对欧洲能源市场没有实质性影响。 原因是该条约没有吸纳欧洲能源强国俄罗斯。

在国际天然气市场上,“天然气输出国论坛”是在俄罗斯、伊朗、卡塔尔等国倡议下成立的新型多边能源治理组织。 这三个国家控制着世界57%的天然气储量。 随着天然气重要性的增加,该组织在未来全球能源治理中的作用可能会增强。 但毫无疑问,随着美国“页岩气革命”给国际天然气市场带来巨大冲击,以俄罗斯为首的“天然气出口国论坛”将逐渐失去“霸权”。

当前,能源领域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 随着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全球能源需求也在快速增长。 国际能源署估计,2030年全球能源需求将比现在高出50%。 然而,世界仍然依赖的化石燃料有限,而且远不环保。 现在我们必须认真考虑开发可行的替代能源。 当谈到能源和气候变化和贫困等相关问题时,采取协调一致的政治行动的必要性变得前所未有的迫切。

尽管能源治理领域迫切需要全球性的框架安排,但实际做法却是碎片化的。 有许多机构专注于能源,但没有一个机构具有涵盖所有能源类型的全球性、全面的使命。 面对严峻的国际能源形势,全球能源治理当前面临两大挑战:

第一个挑战来自能源消费国的重大变化。 工业化国家对石油和其他燃料的需求不断增长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 未来,全球主要能源消费国将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 据国际能源组织(IEA)预测,中国将在2020年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石油进口国,并在2030年再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石油消费国。 印度所需石油比例进口量和中国差不多。 。 与西方主要能源消费国相比,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更倾向于通过双边协议从能源生产国获取必要的能源产品。 为保障能源安全,中国通过政府间协议从非洲、中亚等国家获取必要的能源产品。 能源是从能源丰富的地区获得的。 不幸的是,中国和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因不是经合组织成员而被排除在国际能源署之外。

全球经济治理历史的第一个教训是,任何旨在协调全球能源体系的政策都必须考虑到世界所有大国的利益。 直到今天,即使是最负盛名的国际机构也未能做到这一点。 对此,国际能源机构制定了一些解决方案,例如给予多国观察员地位、与各国开展联合研究等。 然而,这些解决方案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一旦发生能源危机,需要国际能源组织建立的协调机制做出反应,拥有庞大原油储备的国家就无法拥有相应的发言权。 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有效办法是修改国际能源组织接纳成员国的条款。 然而,这一计划在不久的将来实现的机会很小,一方面是因为该组织不愿意变成一个大型论坛;另一方面是因为该组织不愿意成为一个大型论坛。 此外,一些会员国还担心增加新成员会影响其既得利益。

第二大挑战是环保理念对能源使用方式的影响。 传统技术条件下化石燃料燃烧释放的二氧化碳造成全球变暖,世界各国对此已达成共识。 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日益关注气候变化,相继出台了许多与绿色能源相关的政策措施。 有人认为,以绿色能源为导向的经济刺激措施必然会引发能源革命,产生更清洁、更安全的新能源。 这一愿景可能会成为现实。 但毫无疑问,能源体系将发生重大变化。 为了有效遏制全球气候变暖,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必须在未来几十年内减少一半以上。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决不能满足于修补小细节。

可见,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世界迫切需要建立一个新的全球能源组织,以应对全球能源体系中最关键的障碍——“治理真空”。 当务之急是构建新型全球能源协调机制,平衡各国在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利益差异。 这个能源协调机制应该在联合国框架内建立,联合国的权威将赋予其合法性。 这个新机构可以与新能源消费国(如中国)合作,制定符合多方利益的投资标准,并使其适用于大多数能源产品的市场监管。 此外,它将使全力致力于推广绿色能源的政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没有适当的协调机制,推进绿色能源的计划可能会引发贸易战并浪费大量资金。

综上所述,应对日益逼近的能源危机,必须共同行动,制定长期对策。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专业的跨国组织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全球能源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能源消费大国和生产大国。 任何与能源体系相关的协调机制都必须考虑这些大国的利益; 同时,任何协调机制都必须使能源消费大国和生产大国通过合作获得利益。 为了获得实际效益,相关机制设计必须尽可能适用于大多数国家。

人的有限资源与无限需求之间的矛盾是当今世界最基本的事实。 易开采、低成本的石油资源越来越少,难开采、高成本的石油资源越来越多。 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前副主席萨达德·侯赛因在2007年的一次演讲中表示:“世界石油储量令人困惑,而且实际上被夸大了。许多所谓的储量实际上只是资源。这些资源没有得到有效评估,无法开发和获得,无法转化为有效产能。” 可以说,廉价石油和易产石油的时代已经结束,对资源稀缺和能源日益枯竭的担忧加剧了各国对能源的竞争。

作者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