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笔者从自治区林草局获悉,党的以来,全区年均完成防沙治沙面积1200万亩,占全国治理面积的40%以上,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多年保持“双减少”,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十四五”期间,内蒙古将全力巩固治沙成果,完成防沙治沙任务2650万亩,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普惠民生。(笔者 霍晓庆)
内蒙古是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境内分布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其“四大沙漠”和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呼伦贝尔“四大沙地”,生态环境基础十分脆弱。
在有效治理和严格保护的前提下,内蒙古还培育发展了沙生植物种植与开发利用、特种药用植物种植与加工经营、林纸一体化和生物质能源产业化等六大类型沙产业,走出一条沙漠增绿、百姓增收、企业增效的发展路子。
多年来,内蒙古科学推进土地沙化荒漠化防治,深入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重点工程,以大工程带动大治理。同时,实施严格的保护措施,依法划定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推行舍饲圈养,实施草原奖补机制和退牧还草等工程,坚决制止乱砍滥伐、乱采滥挖、超载过牧等破坏植被的行为,沙区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截至目前,全区共建成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18个,封禁面积18.35万公顷。
沙海变绿洲,荒山变绿岭。在长期防沙治沙实践中,内蒙古形成了一批防沙治沙成功模式,也涌现出了一批批“治沙英雄”。鄂尔多斯探索出“党政政策性主导、企业产业化运作、农牧民市场化参与、技术持续化创新”的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1.86万平方公里的沙漠有三分之一披上绿装,为世界防治荒漠化提供了“中国方案”。巴彦淖尔市引导全社会广泛参与乌兰布和沙漠治理,做大做强以肉苁蓉、沙漠葡萄、沙漠有机畜牧业和生态旅游业为主的沙产业,实现治沙与致富双赢。以宝日勒岱、殷玉珍为代表的“绿色乌审”治沙群体,60年接力植绿,使“死亡之地”毛乌素沙地治理率达到70%,生态状况达到近百年来的最好水平;“治沙愚公”苏和放弃退休后的安逸生活,十年如一日坚守荒漠戈壁,人工种植梭梭9万多株,补植补造梭梭林4800亩,在额济纳旗茫茫戈壁建起了一道绿色屏障……